與旅居海外華人是否承認無關,種族歧視今天事實上在美國大學遠未絕跡。
華人在國際上很少擔任領導的總體觀感,也助長基督教文化主導群體習慣性地占華人便宜。在有些空間和時間不時上演白人對華人恃強凌弱,也就不奇怪。
華人擔任美國大學系主任為什么這么少?
文/饒毅
(1962年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市,著名生物學家,教授、博士生導師,首都醫科大學校長,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理學部主任、生物學講席教授)
來源/饒議科學
2005年,我致信美國《科學》雜志,觸發一輪對華人在美國科學界天花板問題的討論。
施一公、魯白、王小凡等一道,在當時和之后幾年帶來些許變化。可能最大的變化是美國科學院后來設立少數民族和婦女提名組。而且雖然華人在全美一般不作為需要肯定作用的少數民族,但是在美國科學院提名卻可以通過這一特別提名組。華人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的人數增加,與這一體制性改變不無關系。
但是,其他變化有些退回去了,有些從未改進。
17年后的今天,全美國的生命科學,非常少的華人擔任系主任。
Creighton大學生物醫學科學系主任左堅,華中科技大學本科,UCSF的研究生,洛克斐勒博士后。
康州大學神經科學系主任晏日強,上海醫學院藥學系本科,Kentucky生物化學,芝加哥博士后。
西儲(Case Western Reserve)大學醫學院神經科學系主任梅林。江西醫學院1977級本科,Arizona博士,Johns Hopkins博士后。西儲大學醫學院是美國前列的醫學院,其藥理學系是美國第一個建立的,相關學科較強。
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UT Southwestern)生理系主任潘多加。北大本科,在美國UCLA念博士期間開始至今用果蠅進行研究,博士后在伯克利的Gerry Rubin實驗室。
除以上之外,再加四位的可能性很大,再加十位的可能性恐怕不大。
生物醫學方面如此,其他專業不知道是否好些。
原因:與旅居海外華人是否承認無關,種族歧視今天事實上在美國大學遠未絕跡。
對于每一個個華人人來說,是否做系主任不是很大的事情。但很難給一般人解釋行政領導外還有智力領袖,何況智力領袖的概念在華人文化中是否存在有較大爭議。
對于一個族群來說,罕見任領導會影響族群及其后代,自甘挫敗。
華人在國際上很少擔任領導的總體觀感,也助長基督教文化主導群體習慣性地占華人便宜。在有些空間和時間不時上演白人對華人恃強凌弱,也就不奇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