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直到瘋狂》)
2021年的夏天,韓劇《直到瘋狂》上映,這部講述中年上班族在社會中為了生存而拼命工作的職場劇,雖然沒有大火,但劇情卻意外地有些好看,不狗血,也不裝腔作勢。
故事發生在韓明電子公司,男主角崔盤碩是一位在公司里工作了 23 年的硬件開發技術前輩,因為工作上一直勤勤懇懇,所以在既往的每一次經濟性裁員中,都因貢獻突出而躲了過去。
但最后一次,崔盤碩先是被發配到了另一個事業部,緊接著又被能力不足、野心不小的領導從開發組支到了人事部,目的就是想要逼他主動離職。
作為家里的經濟支柱,崔盤碩上有下有小,為了不失去這份薪水,只好選擇在人事部咬牙堅持。但在進入人事部之后,他也被卷入了公司內部更為復雜的人際關系和權力斗爭當中。
起初,崔盤碩和從總部來的人事組長唐資英并不對付。唐資英在公司的主要工作就是勸員工主動辭職,這是個吃力不討好的活兒,公司想通過這種方式避開法規限制,員工們則很難接受 「被辭退」的結果。
但兩個人的身上還是有著諸多相似之處:比如同為中年人對未來的迷茫和困惑,在工作情懷與殘酷現實之間的內心沖突,以及想要生存下去的堅韌和執著。后來,倆人在共事中度過了一次又一次的職場危機,并逐漸建立起了復雜的情感關系。
雖然,故事的結局是熱血逆襲:男女主共同成長,在職場中找到了新的機會,不再為別人打工。
但即便如此,仍令人不禁感嘆:中年人無論是在公司中繼續應對蠅營狗茍,還是選擇跳出去從事簡單的體力勞動以維持生計,仿佛都會讓人生出一種心有戚戚的無力感。
倘若再如劇中的唐資英那樣擁有過一段糟糕的婚姻關系,那么身處其中的無奈與掙扎,更是讓一個中年人的生存境遇顯得愈發凄涼。
東亞中年職場與情感處境的相似性也令人發醒:到底什么樣的工作、伴侶真正具有長期主義價值,不用在中年時期如此一地雞毛。
|01 要「面包」還是要「發酵粉」?
北京師范大學的錢婧教授曾經分享過這樣一個觀點,她說不太鼓勵自己帶的博士出去實習,尤其是去那種互聯網大廠,因為他們一旦體驗過和一群拿著幾萬塊月薪的人一起工作后,就很難再耐得住性子繼續做科研。
我想錢婧教授的發心一定是希望學生可以抵御外界誘惑,學會延遲滿足,在職業選擇上,眼光能夠放長遠了去看。
因為這世界上的工作大體上可以分為三種,一是吃「年輕一碗飯」,典型的就是互聯網行業,可能30歲開始就要面臨職場危機;二是年輕時很窮很苦,但越老越吃香,比如碩博學歷以上才有機會進入的醫生、大學老師等行業;最后一種就是我們大部分普通人從事的「兩樣都不沾」的工作,既無積累,又賺不到什么錢。
至于一路都不用受苦且能賺得很多的工作,我猜一定有,但想必并不屬于你我這樣平頭百姓家的孩子。
而前兩種職業,對于那些在中國傳統教育考試體系中廝殺出來的佼佼者而言,是有機會可以自由地去選擇的。只是延遲滿足感本身是一件極為考驗人性的事。
是要眼前馬上就能吃到的「面包」,還是要讓面包能夠變得更大的「發酵粉」?多數人會選擇前者。尤其是對于那些在讀書期間一直都被迫手心朝上、生活過得緊巴巴的孩子來說,會格外渴望這份「經濟獨立」所帶來的「物質自由」。
其實,我在讀書的時候也有過差不多的感受。大概是在2007年前后,我在中原的縣域里讀初中,彼時班里有相當一部分同學初中畢業后都不讀書了,選擇南下廣東進富士康這樣的廠打工。
我高中住校時,一個月的生活費只有五六百塊,聽他們過年時回來講,廠里的技術工一個月可以拿到七八千塊,我雖然沒敢想輟學的事,但也確實覺得掙得挺多。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中國為了應對危機、拉動經濟增長,推出了四萬億投資計劃,其中很大一部分資金投入到基建設領域,到處都在修路、蓋房子。而我爸、我叔、我舅舅恰巧都是從事建筑工程,俗稱「包工頭」,所以家里那些高中輟學不愿意讀書的表哥們,就是在那個時候跟著上一輩一起去跑工地,我們這些讀書的還在問家里一百塊一百塊的要零花錢,他們就已經開始為家庭創收。
反正那時候,大家都覺得讀書挺沒用的,他們也會算賬揶揄我們,早點出來打工會比讀大學出來賺的多得多。
如今十幾年過去了,坦白來說,我們這群小輩中讀了大學的比沒讀大學的家庭平均生活水平普遍還是要高出不少。
所以,人生不是即時結算的便利店,而是一塊需要持續耕種的農田。尤其是在這個平均壽命幾近80歲的社會里,像《摩登時代》里的查理那樣,眼睛只盯著流水線盡頭的工資單,卻看不見自己正在被異化為隨時可替換的螺絲釘,可能很容易吃虧。
年輕時,還是盡量去選擇一份具有長期價值的工作去做。而判斷一份工作是不是具有長期價值,主要就是看這個崗位八年和十年的積累有沒有什么不同。
|02要「上限」還是?!赶孪蕖梗?/strong>
假期里的家庭聚會,老一輩總是熱衷于給晚輩們張羅相親,985本碩、事業單位上班、市區有兩套房……忽然就想起了《傲慢與偏見》里貝內特太太的那句「一個有錢的單身漢總要娶位太太,這是一條舉世公認的真理」。
如今兩百年過去了,人們依然在給愛情稱重??傆X得找個物質條件好的,下半輩子就不用愁了。至于有沒有感情基礎、人品如何,統統都要往后排。
最近這段時間,國內某頂級三甲醫院的醫生的家事鬧得滿城風雨,這對同是北大醫學部出身的「學霸夫婦」的婚姻危機,倒是能給普通人的擇偶觀帶來很多反向的啟發。
首先,一個人的學歷、職業、收入再好,也不能直接和他的品行和價值觀劃等號。學歷高、收入多的人,內心也可能是自私的、缺乏同情心的,所以不要輕易被一個人的外在條件所迷惑。
其次,一個人如果對婚姻、職業沒有責任感,缺乏道德和忠誠度,是極其可怕的。這樣的人會給很把很多無辜的人牽扯進來,給他們帶來傷害,比如整個事件中的護士長的丈夫、在手術臺上躺著等了40分鐘的病人,以及那些一直在恪守規章還被懟的醫生護士……
在現代社會中,夫妻半路分道揚鑣算不上稀奇,但應該大大方方地溝通清算、割肉離場,而不是既要又要,將他人逼入絕境。這本質上,跟錢和能力都無關,就是品行太差。
我一直有個觀點,就是年輕人選擇伴侶時比起那些外在的硬指標,更重要的是看以下三個軟性基礎條件:
第一,有沒有上進心。這體現在對方有沒有為兩個人更好的生活努力付出的意愿,遇到問題時能夠想辦法解決問題,而不是回避;
第二,有沒有責任感。比如一個有責任感的人,是不可能在吵架后直接把另一個人扔在半路上的,也不可能動不動就失聯。這樣即便有一天你們分開,對方也不會一點余地都不給你留;
第三,看看對方最糟糕的一面。這就應了《知否》里的金句:「與人相守,最終依靠的,還是那最低處,品性的最低處。與人相處幾十年,終究還是要看看最低處的那兒,能不能忍得下去。」
「好」的時候順風順水,誰都可以慈眉善目、面面俱到。但你還是要看「不好」的時候,你「不好」的時候,對方怎么對你,以及對方「不好」的時候,他怎么處理自己的情緒、和世界的關系。
事實上,這就是在給婚姻「保下限」。因為一個人的外在條件再好,分開時你可能也帶不走其中的任何一件。
最后,我建議所有的女孩子,都去找一個對方愛自己勝過自己愛對方的愛人在一起,同樣,所有的男孩子,都去找一個自己特別特別喜歡的女孩子。這是克服男女生物基因的「喜好偏差」。
大家不要低估維持一段沒有感情的婚姻的難度,否則就不會有那么多人寧愿割肉也要離場。更不要低估一個人「中年叛逆期」的殺傷力。
|03接受世界的無常
人到中年,目睹了太多的人間冷暖、悲歡離合,也就愈發能夠理解「世事無?!?,沒有誰真的能夠保證未來的安全。
即便一個人有幸擁有了一份有長期價值的工作、一個人品極好的伴侶,也并不意味著就此獲得了人生的「穩定」。
因為世界是會變的,人也是會變的。渴望穩定,是一種妄念。倘若無法接受這一點,那么就會陷入到無盡的焦慮之中。
心理學中的「安全悖論」也揭示了同樣的真相:越追求確定性,越會被不確定性吞噬。
或許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去往自己理想的路上,用自己的雙腳走好當下的每一步。沒必要過度地假想未來,因為大概率都不會發生。而人生無論如何地未雨綢繆,也無法規避掉所有的風險。
要有接受無常的心境,也要有應對無常發生時的勇氣。而所謂的長期主義,本質上也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去對抗人性的弱點。
商務合作、稿件邀約、媒體專訪等事宜可直接掃碼添加「劉知趣」(賬號原名稱:知趣同學)的微信,一起「交個朋友」。
互聯網行業 當代青年 中產家庭
中年老登們在迷惑年輕人 | | 日本「失落的一代」究竟經歷了什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