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上海有一個關于貝聿銘生平的大展。
作為全世界最頂尖的華裔建筑大師,貝聿銘將東方文化的精髓融入現代主義建筑,盧浮宮金字塔、香港中銀大廈、蘇州博物館……他的作品遍布全球,被譽為“現代主義建筑的最后大師”。
想到比貝聿銘早10年去美國學習建筑的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婦,這對中國建筑史上的傳奇伉儷,雖在學術與教育領域成就斐然,卻鮮有國際知名的建筑設計作品留下來。
如果他們當年選擇留在美國,是否會像貝聿銘一樣,成為世界級的建筑大師呢?
梁思成和林徽因在美國的學術起點并不低,1924年,他們一同進入賓夕法尼亞大學,梁思成主修建筑學,林徽因則因性別限制轉入美術系,但仍修完了建筑學大部分課程,甚至被聘為建筑系助教,這在當時是極為罕見的成就。如果他們選擇留在美國,他們完全有機會進入主流建筑事務所,參與大型項目設計。
但梁思成與林徽因的志向卻與貝聿銘不同。貝聿銘的職業生涯始于二戰后的美國經濟騰飛期,他抓住了城市化與商業建筑蓬勃發展的機遇。而梁林夫婦的學術興趣始終與中國古建筑緊密相連,在賓大求學時,梁思成收到父親梁啟超寄來的《營造法式》,這本“天書”成為他和林徽因畢生研究的起點,這種文化使命感,或許注定他們不會成為純粹的“國際建筑師”。
1928年,梁林夫婦學成歸國,本可憑借梁啟超的人脈在清華謀職,但他們卻選擇了一條更艱難的路——遠赴沈陽東北大學創辦中國第一個建筑系,后來他們又加入了中國營造學社,開始在中國大地上尋找、測繪古建筑。
初涉建筑設計的梁思成和林徽因已經展露了他們的才華和獨到的思想,比如1932年,林徽因與梁思成為北京大學設計了地址館和北大女生宿舍樓,都是中國最早引入西方現代主義建筑風格的優秀作品,特別是女生宿舍樓的設計,因為考慮到是女生使用,樓梯扶手比一般的要更加細小,這是領先于世界的以人為本的設計思想。
但他們的建筑設計生涯并沒能很好地開展。十余年的時間里,他們跋涉于戰火硝煙中,測繪古建筑、撰寫《中國建筑史》,在貧病交加中堅持學術研究,他們從未改變自己的選擇和作為。
當他們的生活陷入困境時,也有一些有錢人邀請他們建造房屋,但當遍地烽火,生靈涂炭的時候,這些人照樣心安理得地講究排場和吃喝,這令他們不能接受,一概謝絕。
他們當時是有機會去美國的,許多朋友都勸梁思成留在美國,哪怕是為林徽因的健康考慮,因為在1945年,就有醫生斷言林徽因活不過5年。但是他們堅持要留在祖國,因為他們懷抱著一種單純的熱情,戰后的祖國需要建設,他們愿意為此盡力。
建國后,梁思成和林徽因創辦了清華大學建筑系,投入國徽、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盡管他們希望保住的老北京城墻和城樓還是被拆了,但好在他們發現并保住了那么多歷史建筑,到今天,更多的人也認可了他們保護北京城的理念,中國大地上,更多的古建筑被保住了。
如果留在美國,他們或許能避開戰亂與政治動蕩,能設計出更多現代建筑,但代價可能是放棄對中國建筑史的開拓性研究。林徽因曾直言:“如果必須死,也要死在祖國的土地上。”
貝聿銘的成功,建立在對現代主義建筑的極致追求上;而梁林的偉大,則在于他們以學術守護了中華文明的建筑基因。正如梁思成所言:“一個東方老國的城市,若在建筑上完全失去文化特性,將是莫大的悲哀。” 他們的“偉大”,恰恰在于選擇了更艱難卻更不可替代的道路。當一個人心中有了所信仰的“天命之事”,可以超越所有命運的考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