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碼能跑,就不要亂動?!?/p>
一個杯具,引發(fā)的悲劇
有時候 好心沒好報,至少短期內沒有。
有位網友回婆家,無意中發(fā)現婆婆的杯子 太臟了,就順手給洗了一下:
圖:米娜兒/小紅書
這一洗倒不要緊,沒想到闖了大禍:婆婆竟然生病了。
婆婆很生氣,說她的水杯20年沒洗過了,有很多益生菌,這一洗把益生菌全部消滅掉了。
哇趣, bingo。
假力洗茶渣:代碼能跑,就不要動
眾碼農所周知,代碼能跑,就不要動。可惜這位朋友不是碼農,很多網友也不是,這 就導致了大量悲劇。
有網友說,能運 行起來的bug,那不叫bug:
有人提到,陳佩斯的兒媳婦把自己杯子茶垢洗了,還上火了:
還有網友曬出了自己的茶杯:
有網友的爺爺,改變了吃飯習慣,結果悲劇了:
有網友在政府上班,給領導洗茶杯,結果悲劇了:
有人給老公洗茶杯,結果悲劇了:
有人忍住沒洗老公茶杯,就沒有悲?。?/p>
有個外國老人,幾十年不洗澡,一洗就悲劇了:
我查了一下,不是印度老人,是伊朗的,堅持60年沒洗澡,洗完澡悲劇了:
有一女酋長,住在深山老林,非要給檢測,測完陽了,悲劇了:
有大學舍友不洗澡,后來被拖著去擦了一下身,結果悲劇了:
有人說自己的婆婆也有類似愛好,但好在她不干涉:
有人說,老人有些習慣自己視而不見,就怕一旦改變悲劇了,只要老人過得舒服就行了:
有人說有些老人在農村過得好好的,搬到城里,就悲劇了:
也有不少網友支持婆婆的做法,比如有網友說,這位網友破壞了婆婆的生態(tài)圈:
有人說腸道菌群平衡被打破了:
有人說同事經常不刷牙,牙比誰都好:
有人提到美劇,說人不能太干凈,否則會生病:
然后,還有好多網友提到“養(yǎng)杯”的事:
有人說再用二八年喝茶都不用放茶葉了:
實際上用不了200年,因為有網友說,男友的普通不銹鋼保溫杯,倒入白開水,喝出茶葉味道,根本沒放茶葉:
有人說,這是茶垢,是干凈的,不洗也沒事:
有人說喝茶的人,有人會養(yǎng)這個:
有人說幸好洗的不是紫砂壺,不然會被罵死:
潮汕人早就有說法,早就明白這個道理:假力洗茶渣,吃力不討好,好心辦了壞事:
甚至有網友說,婆婆的杯子就算能摳出內膽來,她也不會動:
有人說,媽媽只能在亂七八糟的床上睡,在整理好的床上睡不著:
還有老板喜歡養(yǎng)咖啡垢:
有網友發(fā)出終極一問,整個人生就只能用這一個杯子嗎?:
支持的人,和反對的人,都有充足的理由。
這理由可以是科學的,也可以是玄學的,可以是物質的,也可以是精神的。
我自己有輕微潔癖,喝完茶或咖啡的杯子,必須得立刻洗刷,一旦有茶垢,必須上魔術海綿擦掉,或者用牙膏。
至于養(yǎng)杯,我不理解,但表示尊重。
汝之蜜糖,彼之砒霜,反之亦然。
茶垢是什么?到底要不要洗掉?
那么茶垢的成分,到底是什么呢?
本著不怕好奇害死貓的精神,我做了一番調查,針對這種陳年老杯,茶杯上殘留的東西,主要是“茶垢”,而不是什么益生菌。
大家常說的“茶垢”,主要成分是茶葉中茶多酚(尤其是鞣酸)與水中的鈣、鎂、鐵等金屬離子,長期反應生成的沉淀物。
成分復雜,以鞣酸金屬鹽為主,還包含咖啡因、氨基酸等有機物的聚合產物,通常呈棕褐色或黑色,緊密附著在杯壁,占茶垢的 60%~80%。
而益生菌這玩意兒,并非單指某一種細菌,而是分好多種,都是對人體有益的活菌(如乳酸菌、雙歧桿菌等),需在特定溫濕度、營養(yǎng)環(huán)境中存活。
茶杯如果長期不清洗,殘留的水分和有機物可能滋生細菌,但多為環(huán)境中的雜菌(如霉菌、大腸桿菌等潛在有害菌),而非對人體有益的益生菌。
至于益生菌,長時間干燥或高溫環(huán)境下,益生菌難以存活,反而是有害微生物更易繁殖。
那么茶杯要不要經常清洗呢?
支持的人認為需要定期清洗,主要基于衛(wèi)生安全角度。
支持者指出,茶垢孔隙多,易吸附殘留的茶湯、唾液等有機物,成為細菌、霉菌(如黃曲霉)的滋生溫床,長期不清洗可能引發(fā)腹瀉、嘔吐等消化道問題。
還有研究表明,未清洗的茶杯中細菌數量隨時間呈指數增長,尤其在潮濕環(huán)境下,有害微生物(如銅綠假單胞菌)風險顯著升高。
另外,茶垢的另一種衛(wèi)生安全隱患是,部分金屬離子(如鉛、鎘)可能通過劣質茶具溶出并被茶垢吸附,長期攝入存在健康風險。
鞣酸金屬鹽雖本身無害,但過量攝入可能影響人體對鐵、鋅等微量元素的吸收。
也有人提出茶垢會影響感官與口感。茶垢積累,會影響茶湯風味,可能帶入陳腐味或異味,降低品茗體驗。
而反對定期洗杯的人,則主要是為了“養(yǎng)杯”,咱們下面展開詳聊。
要不要“養(yǎng)杯”?
我自己沒有“養(yǎng)杯”的愛好,只能通過第三方的數據來探討。
目前網上主流的說法認為,長期不洗茶杯(“養(yǎng)杯”)有可能危害健康,并無明確的好處。
至于衛(wèi)生風險,咱們上面已經說過了,不再重復。
那么“養(yǎng)杯” 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經過調查,我發(fā)現原來“養(yǎng)杯”、“養(yǎng)壺”的說法,由來已久。
在古代或特定茶具(如紫砂壺)的養(yǎng)護中,“養(yǎng)杯”、“養(yǎng)壺” 指通過合理使用(及時清洗、擦干)讓茶壺和茶杯表面形成自然包漿,而非放任茶垢堆積。
比如,傳統養(yǎng)壺強調 “每次用后徹底清洗晾干”,核心是通過茶湯中的礦物質和油脂在壺體微孔中緩慢滲透,形成溫潤光澤,而非保留茶垢。
現代水質與古代不同,如今自來水多含氯、重金屬離子等,長期殘留的茶垢會富集這些物質,與傳統 “養(yǎng)杯” 的環(huán)境(天然軟水、手工茶具)沒有可比性。
所以說,“養(yǎng)杯”≠“不洗杯”。正確的茶具養(yǎng)護,應建立在 “清潔”、“衛(wèi)生” 的基礎上。
每次使用后用溫水沖洗,定期用軟布或海綿去除茶垢(避免使用鋼絲球損傷表面),紫砂壺等特殊材質可使用專用養(yǎng)壺筆清理,保持茶具干燥通風。
這種養(yǎng)護方式既能避免衛(wèi)生問題,又能通過合理使用形成自然包漿。
另外我覺得有必要提醒大家的一點,警惕 “過度養(yǎng)杯” 的營銷話術。
有些不良商家或茶文化宣傳中,把 “茶垢堆積” 包裝為 “養(yǎng)杯” 文化,實際上忽視了衛(wèi)生風險,造成衛(wèi)生安全隱患。
健康始終是第一位的,茶具的清潔度,直接影響飲茶體驗和安全性。
說點我自己的看法。個人喝茶,不要把“養(yǎng)杯”作為偷懶的借口,干凈衛(wèi)生很重要。
我了解完“養(yǎng)杯”文化之后,甚至覺得要想“養(yǎng)好杯”,反而是需要更勤快、更用心,否則無法包出漂亮的漿。
當然啦,在保持健康衛(wèi)生的前提下,是否“養(yǎng)杯”,完全是一個個人喜好問題,自己怎么順口怎么來,怎么開心怎么來,怎么舒服怎么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