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駕駛技術近幾年呈現爆發式增長,各大車企紛紛將其作為核心大肆宣傳,但在技術尚未完全成熟的背景下,過度營銷與用戶誤用已經釀成多起嚴重事故,將行業推至輿論的風口浪尖。
2025年開年以來,智能駕駛相關事故以觸目驚心的頻率出現,廣東云浮高速上,男子開啟“智能駕駛”后酣睡百公里,安徽、江蘇等地高速緊急懸掛“慎用智能駕駛”警示牌。
還有3月29日的小米SU7爆燃事故致3人遇難,更是將智駕安全話題推向了風口浪尖,這些事故不僅造成生命財產損失,更動搖了公眾對智能駕駛技術的信任基礎。
因此在4月16日,國家就正式出手了,用一紙《通知》為狂飆突進的智能駕駛行業踩下剎車,明確劃定四大監管紅線,直指行業長期存在的技術缺陷與營銷亂象。
第一項要求是充分開展組合駕駛輔助測試驗證。工信部明確要求車企必須對智能駕駛系統進行充分、嚴格的測試驗證,特別是在復雜場景下的性能表現。
第二項要求聚焦明確系統功能邊界和安全響應措施。工信部強調車企必須清晰界定智能駕駛系統的能力范圍,并建立相應的安全響應機制。
第三項要求直擊行業亂象,不得進行夸大和虛假宣傳,嚴格履行告知義務。工信部明確禁止使用自動駕駛、零接管等誤導性表述,要求宣傳內容與功能實際等級嚴格一致。
近年來,車企們用L2+、L2.9等自創等級模糊標準,用脫手駕駛、AI代駕等話術構建營銷體系,這種宣傳導致消費者產生致命誤解,誤以為車輛已具備完全自動駕駛能力。
第四項要求強調切實擔負起生產一致性和質量安全主體責任。工信部要求車企建立從研發到售后的全流程可追溯體系,確保產品性能與申報材料一致。
就在工信部發布智能駕駛監管新規數十日后,華為乾崑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官方發布《智能輔助駕駛安全倡議》,并獲得了廣汽、上汽、江汽、奧迪、東風猛士、嵐圖、深藍汽車、北汽、阿維塔、賽力斯以及奇瑞汽車等11家汽車品牌高管的聯合署名支持。
而且現在車企已完全避開了“智駕”宣傳,轉而改成了“輔助駕駛”。
比如小米現在就在官方訂購頁面統一修改了有關智駕的措辭,將“智駕”改成了“輔助駕駛”。
具體來說,小米SU7標準版搭載的Xiaomi Pilot Pro(不帶激光雷達),改成了“小米輔助駕駛Pro”,此前是“小米智駕Pro”。
小米SU7 Pro、小米SU7 Max搭載的Xiaomi HAD(帶激光雷達),現在則改成了“小米端到端輔助駕駛”,此前是“小米智駕Max”。
根據小米官方介紹,小米端到端輔助駕駛支持車位到車位,上車就能用。
場景進化后,小米端到端輔助駕駛可實現車位到車位全程0接管的輔助駕駛,上車僅需設置導航,ETC/閘機輔助通行,窄路/環島通行、停車場尋位泊車等都可以請輔助駕駛來完成。
除了小米SU7統一將智駕更名為輔助駕駛以外,此前對智駕技術宣傳最多的余承東,現在也已經徹底“改口”了。
在4月30日發布的一條科普視頻中,余承東并未提及“智駕”二字,而是用“智能輔助駕駛”進行替代,而此前發布的相關內容,余承東都是用“智駕”進行介紹。
無論是小米SU7統一更改細節,還是余承東率先改口,都意味著以前狂吹高階智駕、智能駕駛的車企們,現在已經在國家的嚴抓下,不得不避開違規措辭了。
工信部“限制車企智駕營銷的用詞”的一記重拳,等于是宣告此前胡吹猛夸的智駕時代正式結束。
未來車企將回歸理性宣傳階段,這樣無論是對行業發展還是對用戶來說,都是更加負責的決定。對此你怎么看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