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駕駛的安全性又雙叒叕要提升啦!
近日,余承東在上海車展期間宣布,問界M9將首批OTA升級華為ADS 4.0,實現安全出行的持續進階。
在智能駕駛技術快速迭代的背景下,華為ADS 4.0的問世深刻揭示了產業鏈上下游的權力博弈。
從賽力斯與華為的深度綁定、比亞迪的自主研發,到奧迪等傳統豪強的路線分化,行業格局正在經歷多維度的重構。
一、技術路線分化:自研派與生態派的生存抉擇
1、華為系崛起:賽力斯的“依附式突圍”
賽力斯通過與華為合作推出問界系列,實現了從連虧四年到年銷42.69萬輛的逆轉,2024年凈利潤達55-60億元,單車凈利約1.29萬元。
然而,其盈利仍不足以支付華為引望10%股權的115億元交易款,凸顯對華為技術的重度依賴。這種模式雖短期見效快,但長期可能削弱車企的核心技術掌控力。
華為車BU通過向賽力斯收取每車約3.67萬元的部件及服務費,構建了“技術輸出+股權綁定”的雙重盈利模式,這種生態閉環正在吸引更多中小車企加入,但也引發對汽車“靈魂歸屬”的爭議
2、比亞迪的“技術霸權”:200億研發投入筑高壁壘
比亞迪2024年上半年研發投入達201.77億元,遠超特斯拉(161億元)、理想(60.8億元)等同行,累計研發投入近1500億元,擁有超10萬名研發人員。
其自研的璇璣架構、第五代DM技術及高階智駕“天神之眼”已實現全棧技術覆蓋,并通過規模化(上半年銷量161.3萬輛)攤薄成本,形成“研發-量產-數據反哺”的良性循環。
比亞迪與華為在方程豹車型上的合作(搭載華為乾崑智駕ADS 3.0)顯示,頭部車企傾向于“自主可控+選擇性合作”的平衡策略,避免單一供應商掣肘。
3、中小車企的生死抉擇
對于研發能力薄弱的中小車企,加入華為生態可快速獲得高階智駕能力(如賽力斯模式),但需讓渡數據主權與利潤空間;選擇自研則面臨資金、人才與時間窗口的多重壓力。
例如,小鵬通過將高階智駕下沉至15萬元級車型(如MONA M03)實現科技平權,但需承受硬件降本與算法優化的雙重挑戰。
二、傳統豪強的路線分化:奧迪的“靈魂交易”與生態對抗
1、奧迪的破局:油電雙線智駕平權
奧迪基于PPC燃油平臺與PPE純電平臺全系搭載華為ADS 3.0,通過E3架構實現燃油車智駕能力躍升(算力提升20倍),并計劃在Q5L、A5L等車型上實現無圖城區NOA。
這一選擇打破了傳統豪車“智駕弱于新勢力”的刻板印象,但也意味著將核心智能化能力交由外部供應商定義。
奧迪的轉型折射出傳統車企的兩難:既要借助華為等技術快速補齊短板,又需警惕淪為“硬件代工廠”。其“技術換市場”策略可能加速BBA陣營的分化,例如寶馬、奔馳或轉向自研或結盟其他供應商。
2、生態對抗:聯盟化生存的必然性
華為乾崑智駕已覆蓋22款車型,合作車企包括東風、奇瑞、廣汽等,并聯合11家品牌發起智駕安全倡議,試圖定義行業標準。
這種強勢地位可能催生對抗性聯盟,如特斯拉FSD的封閉生態、比亞迪牽頭的開放平臺,或傳統車企聯合開發的替代方案(如豐田與比亞迪合作)。
未來行業或形成“華為系”“自研派”“混合陣營”三足鼎立格局。
三、技術霸權的“雙刃劍”效應
華為聯合伙伴建立的四大優勢正在固化行業格局:
華為ADS 4.0的推出不僅是技術迭代,更是產業鏈話語權再分配的標志。
車企面臨“靈魂歸屬”的終極命題:選擇華為生態可快速獲取競爭力,但需讓渡技術主權;堅持自研則需承受高投入與長周期風險。
未來行業或將呈現“金字塔結構”——頂層為華為、特斯拉等全棧技術巨頭;中部是比亞迪、理想等自主可控的頭部車企;底部則是依賴生態的中小玩家。
在這場博弈中,數據主權、云端能力與生態整合力,將成為決定生死的關鍵籌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