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千年來無數(shù)人對這句詩都展開過聯(lián)想,雍容華貴的楊貴妃和甘甜的荔枝,畫面活色生香。
“鬼才”馬伯庸卻想到了“何不食肉糜”。
他將當下打工人的視角代入一名唐朝小吏。
跨越五千里崇山峻嶺,如何將只能保鮮三日的嶺南荔枝運送到長安?
便有了小說《長安的荔枝》,寫作用時11天,恰好是主角李善德計劃運送荔枝的時長。
今年有兩部影視作品,都改編自這部小說。
馬親王給曹盾的電視劇版做了故事顧問,同時給大鵬的電影版開機儀式站臺。
可謂一碗水端平,畢竟都是他的“孩子”。
那么,這兩部同本同源的作品,都各有什么看點,又有什么不同?
01、 改編小說:考驗導(dǎo)演和編劇功底
小說最初在《收獲》2021年的“春卷”首發(fā),字數(shù)約為7萬字。
故事主線非常明確,李善德如何克服天災(zāi)人禍,用科學(xué)嚴謹?shù)姆椒▽⒗笾膸X南運送到長安。
別看馬親王實際寫作用了11天,準備他可是用了整整10年。
書中的地理知識、唐朝官員級別、風土人情等,他都做了大量考究。
電影改編的難度相對不大,基本就是照著小說拍,別是個編劇都覺得比馬親王聰明就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