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體育與假日經濟結合的第一印象,就是大賽“扎堆”在一起。
在這個五一假期,體育消費延續了上升勢頭,在“假期經濟”中迸發出巨大的活力。應接不暇的體育大賽與豐富多樣的體育活動,成為了這個假期里體育界最顯著的兩個標簽。
在廈門舉辦的蘇迪曼杯,在北京舉辦的CBA季后賽以及跳水世界杯,在上海和紹興舉辦的長三角國際田徑鉆石賽......來自全國各地的球迷紛紛響應號召,“跟著賽事去旅行”。
在觀看賽事之余,不少運動愛好者或走入健身房運動,或進入大自然戶外徒步,又或者在各類球場與三五好友互相切磋。“動起來”,貫穿了整個假期。
這個“五一”假期,文旅消費需求集中釋放。各地區各部門推動旅游與文化、體育等加速融合,推出個性化、多樣化、品質化的產品和服務,激發文旅市場發展活
力,“賽事+文旅”和“體育+文旅”等深度融合,解鎖多元消費新場景。
由中國之聲決勝時刻聯合體育大生意推出的體育商業主題對話節目《共同體》,中國之聲記者張聞,關鍵之道體育咨詢有限公司CEO張慶,以及體育大生意大灣區產業總監譚力文,在五一假期前夕的節目錄制當中,就一起聊到了五一假期的體育消費熱點話題。
根據有關數據預測,今年五一假期國內旅游出游人數將超過3億人次。在這個五一假期中,哪地的文旅局“卷體育”卷得最厲害?
大賽為何“扎堆”五一假期?
每年的五一假期前后,《共同體》都會討論體育和假日經濟結合的動態或者熱點。在2023年,《共同體》討論了假期與馬拉松經濟,2024年,《共同體》討論了體育賽事三進政策對于假期體育賽事的影響。
而提到今年體育與假日經濟結合的第一印象,就是大賽“扎堆”在一起。
張聞表示,今年五一假期在現場的體育賽事是根本看不過來的。“廈門會有蘇迪曼杯,在長三角會有田徑的鉆石聯賽,在北京有跳水的世界杯的總決賽,五一期間遼寧北京都是有主場賽事,而且這兩個主場非常有名,都是CBA的魔鬼主場,中超有海港對國安,申花對蓉城這也都是超級比賽日。”
對于賽事“扎堆”五一檔的背后,張慶認為是有關部門或者賽事方“刻意”讓體育競演產品,在節假日當中的供給更加豐富。
通過此前在廣西的調研,張慶洞察到了一種新的趨勢。“‘跟著賽事去旅行’一改以往過去只是體育部門主辦,然后找代運營方去承辦這樣的模式,如今是跟文旅部門包括跟景區去聯動,比如說有一些大的旅行集團,他們一般很多的景區都是歸這些文旅集團管。五黃金假期都是比較寶貴的假期時間,所以景區也希望通過賽事能夠達到引流的目的。”
與此同時,當地文旅部門對在假期期間舉辦的賽事作用在消費上的輻射效應,有了更體系和細致的評估條件。張慶表示,比如廣西體育部門,他們每天會去看賽事期間景區辦賽地的客流有沒有變化、變化的規律性是怎樣的,還有客單價復購率,吃住行游購娛方面的帶動,還有消費者的體驗和反饋、配套服務的保障等,從多個維度評估一個賽事的投入產出比。
根據譚力文的觀察,五一假期也有景點或景區利用自身的影響力,搭配體育賽事,為游客帶來了別樣的文體旅融合體驗。剛剛在5月4日青年節落幕的庫車馬拉松,就是其中的典型例子。
圖源:庫車馬拉松
“位于南疆的庫車在五一假期第一次舉辦城市馬拉松。賽事以獨庫公路這個知名的路線為賣點,對于外地跑者來說是比較震撼和吸引的。因為如果周末去跑馬拉松的話,可能很難去到這么西北地區,交通和時間成本會相對高一點的地方。那么小長假對于跑者跑完馬拉松之后,還能到平常少去的西北城市去游玩,對于當地的文旅產品或者說文旅消費是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的。”譚力文表示。
下沉城市仍待體育內容“填充”
《共同體》討論過很多次國內許多城市想要通過舉辦頂級體育賽事,來打造一個全新的城市形象。不管是舉辦亞運會和眾多國際單項賽事的杭州,還是此前舉辦大運會和今年舉辦世運會的成都,以及是眾多國際單項賽都選擇的廈門......
但在這些一二線城市之外,國內許多下沉城市在擁有先進的體育場館之余,卻受困于沒有合適的體育內容。其實也就是沒有合適的賽事,在下沉城市舉辦。
圖源:蘇迪曼杯社交媒體
舉個簡單的例子,舉辦國際賽事通常都需要不菲的預算以及交通和住宿等配套服務。對于下沉城市,即便是能夠“咬牙”撥出相對應的預算,但賽事運營和配套服務經驗的缺乏,也會讓許多國際賽事組織方望而卻步。
這些下沉城市對于假期里體育消費帶動的經濟效益同樣渴望,但他們卻沒辦法或沒有能力,引入合適的體育賽事。
“不同的區域消費者對于體育賽事的胃口還是有差別的。因為現在這幾年在體育場館的新建方面,我們的基礎設施是越來越好了,一般像縣一級三到五千人的,我們叫‘兩菜一湯’——游泳館、體育館體育場都有,但里邊缺內容。”張慶補充道,“假期期間,本地消費還有外地到本地來消費,都是非常可觀的收入。那么在這個期間賽事供給就變得很重要。就此而言,我覺得現在從供給側來看,有效供給我感覺還是不足。”
張聞表示,這個破局之匙或許在于加強中國職業體育的低級別聯賽建設,提供更多樣的體育產品和活動供給。“歐洲五大聯賽的低級別聯賽就很像我們的縣域經濟,但那里的球場幾乎都是坐滿了人,但是我們現在的低級別的聯賽還沒有和當地的受眾形成這種情感的鏈接,我們縣域經濟還有需要去發力的地方。”
運動裝備,從假期體育消費中受益
如今國內有許多位于景區內的體育場,或者是說本身自然資源稟賦就非常好的體育場,它們慢慢成為一個旅行目的地。
譬如網球在去年火了之后,很多網球愛好者想要到各種各樣的網球場去打卡,有在歐洲的奢侈酒店的樓頂,有在懸崖旁邊的球場,有到海邊的球場等等。國外不少體育場館都建立在壯美的景觀之下,實際上這些場地,很多中國旅游景區都可以去學習。
特別是這些運動場或者地方針對不同群體的需要,在假期的時候提供這種體育的小產品的供給,實際上能夠為當地帶來非常大的經濟收益。比如在北京附近的阿那亞度假小區,除了度假的設施和服務外,近幾年還新增了帆船、籃球場、網球場、游泳池等各種體育服務和設施。女生們可以在這里附近拍照打卡,男生們就可以在這里打球或者游泳。
圖源:Unsplash
既然體育活動和消費多了,參與運動的裝備消費自然也會遞增。這是體育產業中非常典型的連帶效應案例。
譚力文表示隨著體育消費人群的不斷擴大,運動裝備的市場也是呈現正相關的趨勢。“每到假期前后,電商平臺都會加大購物優惠力度,更加刺激消費者在運動裝備上的投入。”
當然在運動裝備浪潮之下,大家對運動產品的功能性以及場合場景要求,是更加細分和專業的。在今年的美國大師賽現場,體育大生意前方特派員羅冉峰就觀察到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現場球迷穿的鞋子品牌比例最高的是On昂跑,占比超過50%。
這個瑞士品牌誕生背景就與戶外、鐵三和越野等元素密不可分,繼而聯想到觀看高爾夫賽事是一個比較高的一個徒步量,或者在站立時間比較長的一個場景。所以現場觀眾選擇得多,也從側面反映了品牌在這方面的口碑。
隨著近年戶外裝備與日常生活場景的結合愈發模糊,對于裝備升級和消費的需求反過來就反哺了供給端的爆發。張慶認為,以中國制造業的能力來說,從供給端制造更多戶外產品不是問題。“但是品牌的塑造方面還有更多的發展空間。就是說能夠更快地跟戶外運動或戶外精神本身去結合,就是品牌的內核要做的夠硬,然后讓產品的外延能夠放得更大。”
運動裝備,從假期體育消費中受益
盡管五一黃金周已經悄然結束,但是有不少的“打工一族”已經進行著下一個黃金周的計劃了。那么對于下一個黃金周的體育消費熱點,《共同體》進行了展望。
張慶認為比較熱的智能技術,在未來的假期體育消費中的應用場景可能會逐步增加。在上個月北京亦莊進行的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半馬中,就向大家生動地展示了體育與智能機器人結合的精彩畫面。
張慶表示,在下一個黃金周里,人形機器人會不會出現在景區或者是假期里的賽事活動當中去,跟消費者展開更是更豐富的互動,這個是值得展望之處。
此外,張慶還認為體育表演性的產品供給可能會提升。“或許會有一臺節目,比如是一場秀,但是里邊的核心元素是體育的,但它的目的是以滿足人們觀賞性要求為目的的。”
譚力文則認為基于5天的假期,有關賽事方或者部門可以結合一些“短平快”的這些賽事,比如說街舞、滑板以及三人籃球這些比較偏潮流或者快節奏的項目,跟景區或商場進行一個聯動,賽事跟景區和商場結合起來,可能會達到一個1+1>2的效果。
圖源:Unsplash
根據張聞的觀察,未來消費者對于運動技能和水平提升的需求,或許能夠在假期里得到爆發。“未來建立在山美、水美和景美基礎上的一些訓練營,或許是下一個假期的體育消費熱點。比如我對自己運動能力提升有要求就需要請教練或者參加訓練營。在美麗的目的地和豐富的節假日上結合體育強相關的小眾產品,或許會在未來的假期當中流行起來。”
事實上,不僅是五一、十一黃金周,傳統節日小假期也與體育活動緊密相連。重陽節的登高習俗、端午節的龍舟賽事,均彰顯出體育作為假期經濟重要組成部分的獨特價值。
此類活動所匯聚的人流量,正持續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經濟增長動力。
注:本文所用封面圖片來自庫車馬拉松官方社交媒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