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有句名言:“生存還是死亡,這是一個問題。”而外交部發表的重磅視頻《不跪!》,一下子又把“跪”與“不跪”這個話題扯了出來:“跪”還是“不跪”也是一個問題。
在國人心中,跪與不跪是個天大的事情。君不見,武俠小說中的大俠正義凜然,“人生在世,上跪天地,下跪父母”。佛道中人則一臉靜穆,“出家之人不在三界,只拜佛祖道宗不拜人主”。更有仁人志士高呼“寧可站著死,不愿跪著生”。
其實,跪與不跪,不僅僅是關乎一個人節操的事,有時候還關乎國運。
1793年,英國派出馬戛爾尼使團進京,名義為乾隆八十壽辰祝壽,實則想打開中國的貿易大門,談關稅、設使館、通商口岸,一場典型的現代國際談判。
本來設想的很好,但就因為“跪與不跪”的問題,一切全搞砸了。乾隆堅持三跪九叩,馬戛爾尼堅持單膝跪地,雙方僵持不下。一場事關清王朝能否接納世界進而走向世界的機遇,就在這場禮儀之爭中溜走了。
結果大家都知道了,鴉片戰爭、國門洞開、圓明園灰飛煙滅,中國最終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有人發出這樣的追問,如果當初乾隆不堅持三跪九叩,后來會怎樣?
歷史沒有假設。
1858年4月,聯軍2600人抵達天津大沽口,兵臨城下。5月攻占大沽炮臺,清王朝不得不又乞和,接下來和四國分別簽訂了《天津條約》。這個條約最讓清政府難過的不是開放更多的口岸,賠款或者是允許外國人傳教,而是“雙方互派公使;外使可行西禮,并進駐北京”。
清政府這么多年以來之所以不愿意跟外國人打交道,害怕喪權當然是其一,但最害怕其實是辱國——洋人不行跪拜禮那一套,這見了皇帝不磕頭,上邦大國賴以自慰的優越感就徹底崩潰了,讓皇帝老兒的臉往哪兒擱?
為什么清王朝會如此看重這個“跪”字?這是有歷史原因的。
中原王朝由于地理原因,西至大漠,東至大海,北至長城,南至兩廣。在這么個半封閉的環境中,在周邊蕞爾小國的簇擁之下,產生上邦大國、天下第一的感覺那是很正常的。這種心理一旦形成定式,就堂而皇之的成為王朝的尊嚴,丟不得也丟不起。只有萬邦來朝,絕無國家平等。這種傳統外交叫做朝貢外交,和禮尚往來、平起平坐的現代外交是兩回事。說白了,就是你承認我是老大,換我的保護和真金白銀的施舍。而那些周邊小國也愿意前來朝貢,說幾句好話,磕上幾個頭,就可以賺回大把真金白銀。
滿清承接明朝制度,沒有所謂的外交部門,涉外事務是由禮部和理藩院兩個原來處理朝貢事務的部門完成的。但這洋人不吃你那一套,堅持要滿清按照現代外交的規則來——這些規則現在看來稀松平常,簡而言之就是大家平起平坐,誰也別裝逼。但在滿清看來,不行跪拜禮,開領館,駐使節等于事實上承認天朝夢碎,把泱泱大國和從前看不起的海外蠻夷們同列,萬萬不可接受。滿清把這種愚昧的堅持上升到了國格的高度,大有寧可亡國不可亂了輩分的意思。
二鴉戰爭戰敗,清政府把跟英法使節簽約的地點,放在了禮部大廳。禮部是管藩屬國事務的地方,暗示不管你們怎樣厲害,在我們眼里,還是被視為藩屬。外國公使進京見皇帝遞交國書,皇帝躲著不見。最終擋不住了,就讓所有的外國公使,都走旁門和宮里的偏道,在一個破爛的做面醬的偏殿等候,那味道比茅坑還臭。雖然我們打不過你,但可以薰你一把。不管我們在正式的交涉中吃了多少虧,賠了多少錢,但你們在禮儀上中了招,用小動作偷偷羞你們一下,我們的心理就滿足了,面子上好看,就是勝利,哪怕僅僅是精神的勝利。
清政府簽訂了《天津條約》后,1861年迫于形勢成立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就是外交部,但這個后來大名鼎鼎的機構根本沒有正式的官品和編制!它只是軍機處的下屬機構,而且定位是臨時性的機構!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連事業編都不算,大清帝國的外交部整個都是臨時工。由此可見滿清對于和洋人打交道的態度,那真是廁所里面的石頭,又臭又硬。
《天津條約》簽訂后按照規定西方使節就要進駐北京了,少不了要面見皇帝,交換新約。咸豐皇帝一聽說洋人使節要進京面圣,愁腸百結,他甚至想以取消一切關稅、再多賠幾百萬兩白銀為籌碼,阻擋洋人進京,后來又想在海上換約……總之,就是不想和洋人平等的打交道,免得老臉掛不住。鴉片戰爭中,道光帝對主權喪失并不在意,而特別在意英國文書是否情詞恭順。為了讓皇帝滿意,翻譯把“改正”譯為“伸冤”,“抗議”譯為“告明”,“賠償”譯為“昭雪”。中文翻譯下,英國義正詞嚴的交涉變成了一個怨婦懇求大皇帝為奴婢做主。卑下的文句合了天朝大皇帝的脾胃,主權就可以拱手相送。
郭嵩燾是晚清著名洋務派領袖,曾出使過歐洲,他在日記中寫道:
“吾嘗謂中國之于夷人,可以明目張膽與之劃定章程,而中國一味怕。夷人斷不可欺,而中國一味詐。中國盡多事,夷人盡強,一切以理自處,杜其橫逆之萌,而不可稍攖其怒,而中國一味蠻。彼有情可以揣度,有理可以制服,而中國一味蠢。真乃無可如何。”
“民國第一外交家”顧維鈞也曾總結道:“中國的外交,從巴黎和會以來,我經手的就很多。所犯的毛病,就是大家亂要價錢,不愿意吃明虧,結果吃暗虧;不愿意吃小虧,結果吃大虧。并且反復如此,還不知道自己究竟錯在哪里。”
前輩的郭嵩燾與后輩的顧維鈞觀點其實基本一致,就是國人與洋人打交道時,用的還是國內的套路,漫天要價,玩弄詐術,人家洋人思維嚴謹理性,“斷不可欺”,很容易就看出你的實力、底牌,識破你的伎倆,結果偷雞不成蝕把米。
聊聊郭嵩燾。1876年郭嵩燾出任中國第一任駐外公使即駐英公使,有人作對聯諷刺道:“出乎其類,拔乎其萃,不見容堯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他因穿英國人大衣、見巴西國王時起立致意、參加音樂會“屢閱音樂單”、讓自己如夫人按照西方習俗應酬等小事被副使劉錫鴻彈劾為“窮極天下之陰毒險賊”,他也很快被朝廷撤職再不起用。
郭嵩燾死后第九年,當義和團運動高漲時,還有官員上奏請開棺鞭戮郭嵩燾尸體以謝天下。
大賣國賊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