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今年何時入梅?“入梅在頭,六月桑拿;入梅在尾,六月穿棉”有何深意?
在我國的傳統氣象認知里,梅雨季節是一段獨特且重要的時期。它不僅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生活,還與農業生產、自然生態等方面息息相關。
那么,梅雨究竟是什么?今年又在什么時候入梅呢?老輩人常念叨的“入梅在頭,六月桑拿;入梅在尾,六月穿棉”,又隱藏著怎樣的天氣密碼?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
(1)什么是梅雨?
梅雨也叫它“霉雨”,這是指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我國長江中下游區域內出現的一段連陰雨天氣。
此時,因為天氣比較的潮濕,家里的很多器物也容易發霉,故在民間也叫它“霉雨”。另外,在梅雨時節,又值江南梅子黃熟之時,故也稱“梅雨”或“黃梅雨” 。
在氣象學上,梅雨是指每年特定時段,冷暖空氣交匯在江淮流域,形成持續的降雨天氣。
這段時間里,天空常常陰沉,細雨連綿,空氣濕度大,氣溫也相對較高,給人一種潮濕悶熱的感覺。
關于入梅時間的確定,古人有著獨特的計算方式。《神樞經》記載:“芒種后逢丙日入梅。”
按照歷法規定,24節氣中芒種節氣后的第一個丙日即為入梅之日。在古代歷法里,用天干地支記時,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循環使用。
每月概記三十天,分別對應甲日,乙日,丙日,丁日,戊日,己日,庚日,辛日,壬日,癸日。
因此這話的意思是說,在芒種節氣后,第一個丙日就正式入梅了。而今年芒種時間為6月5日,農歷五月初十日,由此可根據后續出現的第一個丙日的6月6i日,因此就能確定今年的入梅時間的在6月6日,即芒種后就正式入梅了。
再來說說“入梅在頭,六月桑拿;入梅在尾,六月穿棉”這句諺語。它所表達的是入梅時間與農歷六月天氣之間的關聯。“入梅在頭”,意味著入梅時間較早,即在農歷五月上旬入梅了。
若在芒種后的第一個丙日較早出現,古人認為到了農歷六月,天氣會非常炎熱,人們仿佛置身于桑拿房中,酷熱難耐。
這是因為入梅早,可能意味著暖濕氣流更早地占據主導,使得夏季的高溫天氣來得更猛烈,持續時間更長。
相反,“入梅在尾”表示入梅時間較晚,若芒種后的第一個丙日出現得較遲,即在農歷五月的下旬才出現的話,古人就預測農歷六月的氣溫會相對較低,甚至可能需要穿棉衣來保暖。
入梅晚,可能是冷空氣活動頻繁,壓制了暖濕氣流北上,導致夏季升溫緩慢,六月的氣溫也就不會太高。
而今年是在公歷6月6日入梅,農歷是在五月十一日。這個也算是入梅比較早了,以此來預測的話今年入梅早,后面的雨水少,氣溫高,可能比較炎熱。
既然有入梅,就有出梅。關于出梅的時間,古人是規定小暑后的第一個未日,是在農歷的六月十九(癸未日),對應公歷7月13日,這天便是“出梅”的日子。
但是,我國的地域遼闊,南北跨度大,不同地方的氣候區別也大,因此不同地區的實際入梅和出梅時間會有所差異,例如上海出梅時間預計在7月5日前后,武漢、長沙等地預計在7月4日前后出梅,浙江西部、安徽南部、江西東部等地在7月3日左右出梅。
不過,這些農諺是古人長期觀察天氣和自然現象總結出來的經驗,雖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并不能百分百準確地預測天氣。
如今,隨著現代氣象科學的發展,我們有了更精準的氣象監測和預報手段,能夠提前了解天氣變化,做好相應的準備。
但這些古老的農諺,依然是我們了解傳統文化和古人智慧的一扇窗口,讓我們感受到先輩們對自然的細致觀察和深刻理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