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融媒5月6日訊(記者 劉潔 通訊員 賈燕釗)“120多年前,咱們古現東村名人王懿榮在喝中藥時,發現了刻在‘龍骨’上的甲骨文,這是我們中華文化的‘密碼’。今天,請大家化身小偵探,一起探尋古老文字背后的愛國故事!”近日,在煙臺黃渤海新區第三小學的傳統文化課上,三年級五班的孔亞峰老師娓娓講述甲骨文發現者王懿榮的生平事跡。
把本土文化名人事跡與培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結合,是煙臺黃渤海新區以“傳統文化+”推動思政教育創新的一個縮影。該區通過整合“課程開發、社會宣講、資源聯動”,探索出一條通過學習傳統文化為思政教育提質增效的特色路徑,讓文化資源“活”起來,思政教育“火”起來。
黃渤海新區教育系統以“傳統文化+”模式構建特色思政課程體系,開發了包含歷史人物研習、非遺技藝體驗等6大模塊的校本課程,將靜態的知識轉化為動態實踐。全區90%的中小學開設傳統文化特色課,推出中草藥種植、膠東剪紙、微縮景觀、膠東民宿、通草花手工等80余套課程包。在微縮景觀課上,學生用黏土復原膠東古村落;在民俗課中,孩子們親手搭建傳統民居模型。“動手做讓文化有了溫度,也能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傳統美德。”一名學生家長表示,孩子回家后主動講解花餑餑的寓意,傳統文化已融入學生日常生活。
近年來,黃渤海新區依托“理響業達”宣講品牌,組建非遺傳承人、高校學者聯動的專業團隊,推出“理論宣講+”文化傳播矩陣。組織230余場“傳統文化與核心價值觀”主題宣講走進社區、企業。其中,非遺工坊體驗課、膠東花餑餑制作等活動以“手造+故事”模式吸引200余個家庭參與。同步建成的2處傳承工坊孵化出“海韻漁燈”“復活的甲骨”等20余件優秀文創產品。在年度文化傳承節上,非遺市集單日客流突破2萬人次,剪紙藝人現場創作核心價值觀主題窗花,甲骨文拓印體驗區排起長隊,傳統美德以“可帶走”的方式進入千家萬戶。
針對區內日韓等外籍人士聚集的特點,該區還啟動“優秀傳統文化國際體驗行”活動,組織外籍師生參與漁燈節祈福、三月三趕山會等非遺民俗活動。在非遺傳承人的指導下,來自韓國的小學生樸恩熙完成了人生第一幅膠東剪紙作品:“我把‘福’字剪成海鷗形狀,送給煙臺的朋友。”此外,黃渤海新區通過“政校社”協同機制,整合34名專家組建人才庫,推動非遺傳承人跨校授課,實現膠東大鼓等特色課程全區共享。
目前,黃渤海新區傳統文化教育已形成“課堂傳承—社會傳播—國際對話”的立體生態,隨著創新實踐的持續推進,這座濱海新區正以文化軟實力為筆,書寫著傳統文化與思政教育交融的生動篇章。煙臺黃渤海新區工委宣傳群團部有關負責人介紹,“今后,我們將繼續創新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挖掘其中的思政教育資源,以傳統文化教育的吸引力,激發思政教育的新活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