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聞記者龔豐碩 通訊員姜麗
為深化課堂教學改革,賦能青年教師專業成長,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鄭州市扶輪外國語學校于4月24日--4月30日舉辦了“青年教師公開課展示”活動。本次活動以“聚焦核心素養,探索高效課堂”為主題,涵蓋語文、英語、科學、美術及體育等學科,為青年教師搭建了“亮劍”舞臺與成長階梯。
亮點一:情境化任務“燃動”課堂
盧夢蝶、柳佳欣老師執教的文言文《鐵杵成針》,通過“吟誦—品文—悟情”三環節,引導學生沉浸式體驗文言文的學習方法。課堂上,學生化身“小老師”,通過聯系上下文、看注釋、擴詞法等方法理解文章內容,體會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蘇娟、姜亞萌老師的《辯論》另辟蹊徑,設計“學生該不該使用手機等現代化電子產品”進行辯論,學生分組扮演“正方”、“反方”,在觀點交鋒中深入了解了使用電子產品的利弊,培養了學生的辯證思維和批判性思維。
張倩、楊洋老師的《火燒云》通過直觀呈現“天空像被火燒了”的畫面,瞬間抓住學生注意力,激活興趣,然后通過朗讀課文品析語言的細膩,通過層次分明地朗讀,層層遞進感受火燒云的奇幻與短暫。
程琬琳、房峻巖老師設計的《剃頭大師》緊扣“趣味”,通過聚焦“仇人”、“害人精”、“像一面鏡子”等比喻和夸張的修辭方法品味語言的生動;通過帶表情朗讀、動作演示,讓學生直觀感受小沙的痛苦和“我”的笨拙,加深對人物心理的理解。
以“Old toys”為主題,英語教師袁潔、雷婧老師創設了Hide and seek情境,通過趣味游戲強化口語表達,激發學習興趣。在沉浸式任務中提升語言運用與跨文化交際能力。
亮點二:跨學科融合“破圈”
把古詩文作為導入,引導學生發現月亮的不同形狀。科學教師王松穎、張瑩老師以“月有陰晴圓缺”為情境,引導學生對不同月相產生的原因和規律進行探索,并通過實驗模擬了此自然科學現象,學生們興趣濃厚,意猶未盡。
語文教師劉嵐、朱夢華設計《手指》時,引入AI語音合成技術,通過豐子愷先生與學生對話引入學習內容,在“數字技術+傳統文化”碰撞中感受大師幽默風趣、生動形象的語言之美。
美術教師伍華利用AI繪畫工具引入“恐龍世界”主題創作,學生通過與恐龍親密接觸,觀察到不同種類恐龍的身體特征,進而進行分類和創作,打造了“學生為主體、素養為導向”的高效課堂。
亮點三:分層評價“激活”個性
體育教師郭智慧在“隊列隊形”課中,通過示范與講解、 分組分層次練習、互動反饋,并推送個性化訓練方案,實現“運動安全+科學指導”雙重保障。
鄭州市扶輪外國語學校本次活動展現了青年教師的創新活力與扎實功底,學校將繼續鼓勵教師以課堂為陣地,深耕教學研究,打造“學生為主體、素養為導向”的高效課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