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時,進入立夏之后就算是夏天了。因為,中國古代以“四立”來劃分四季,即立春是春天的開始、立夏是夏天的開始、立秋是秋天的開始、立冬是冬天的開始。
不過,我們現在判斷是否進入夏季不是根據古代“四立”來劃分,而是根據平均氣溫。簡單點說,就是在氣象學上,通常以連續5天日平均氣溫穩定超過22℃作為夏季開始的標志。
進入夏天后,很多人最關心的是今年的三伏天到底熱不熱?
今年的三伏天,按民間流傳的推算口訣:“夏至三庚數頭伏,夏至四庚數中伏,秋后一庚數末伏。”來推算,今年的三伏天共計30天,從7月20日至8月18日。具體時間表如下:
如果大家細心的話,能夠發現今年的三伏是有些特別的,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今年的三伏天是10年一遇的最短三伏天
為啥這么說呢?翻看日歷,我們能夠看到,從2015年到2024年這十年間,每年的三伏天都是40天,而2025年三伏天則是30天。因此,說今年的三伏天是10年一遇的最短三伏天也不為過。
2、今年三伏天是“晚入伏”
從上面2025年的入伏時間中來看,“入伏”是在7月20日這天,比2024年和2023年都要晚。因此,今年是“晚入伏”。
在民間有“晚入伏熱得跳,早入伏涼得早”、“晚入伏熱得長,秋后還有四十場”、“早入伏雨漣漣,晚入伏旱了田”、“晚入伏,秋來遲”等一些民諺。意思是晚入伏的年份,通常前期會比較干旱,到了秋后雨反而多了起來。并且,“晚入伏”的年份多半會比較炎熱,同時,熱的時間也熱得長。
今年我們可以把上面的農諺收藏起來,過后對照一下,看看還準不準!
3、今年三伏天是“秋包伏”
這里說的“秋”指的是“立秋”,“伏”指的是“末伏”,古人把“末伏”出現在“立秋”之后,稱為是“秋包伏”,把立秋和末伏在同一天,稱為是“伏包秋”。
今年的立秋是在公歷8月7日,而末伏是從8月9日開始,到8月18日結束。因此,今年是“秋包伏”。
老話說“伏包秋,涼悠悠;秋包伏,熱得哭。”今年是“秋包伏”,意味著在立秋后尚有十多天在伏里,熱得時間自然就長,所以說今年的三伏天期間可能會比較熱。
4、今年夏天有兩個“農歷六月”
今年是乙巳蛇年,全年長度為384天,不僅年頭年尾有兩個“立春”,而是今年夏天里還有兩個“農歷六月”。這樣一來,按古代以農歷劃分季節來看,人們認為夏天延長了,天氣自然會相對熱和熱得時間長一些。像民間諺語“閏六月,熱死牛”、“閏六月,暑氣重,伏天炎熱似蒸籠”、“閏六暑難耐,酷熱似火來”等,表達的就是這個意思。
總之,從以上4點來看,都是預示著今年夏天可能會比較炎熱。同時,也預示著前期會出現旱情和后期降雨可能會比較多。
那么,今年三伏天期間到底熱不熱呢?接下來就要迎來小滿節氣了,在民間有“三伏熱不熱,就看小滿”的講法。下面來看看古人留下的小滿農諺里是怎么判斷的!
一、小滿不下,黃梅雨少,三伏熱燥
這句農諺不難理解,大意是說,如果小滿這天不下雨的話,那么就預示著當年“黃梅雨季”的時候降雨會相對少,同時,也預示著當年的三伏天期間會比較燥熱。
老話說“芒種過,逢丙入梅;小暑后,逢未出梅”,按古代歷法規定,黃梅雨季從芒種后第一個“丙日”這天算起,稱“入梅”,在小暑后第一個“未日”結束,稱“出梅”。
因此,按古人的方法來推算,今年是公歷6月6日這天是芒種節氣后的第一個“丙日”,這天便是“入梅”的日子。而小暑后的第一個“未日”是在公歷7月13日,這天是“癸未日”,便是今年“出梅”的日子。
當然,這是古代民間籠統的推算方法,地區不同,入梅和出梅的時間也會不同,但大致上的日期差不多,前后差不了幾天,還是可以作為參考的。
二、小滿刮北風,伏里似烤火
這句農諺的意思是說,如果小滿節氣當天刮的風以北風為主的話,那么就預示當年的三伏天期間會非常干旱酷熱。
反之,如果小滿當天刮的風以南風為主的話,則往往預示著當天三伏天期間陰雨連連的天氣多,比較悶熱潮濕。像農諺“小滿南風起,三伏雨來急”,表達的就是這個意思。
三、小滿雨不下,伏天太陽大
這句農諺流傳于我國安徽、河南一帶,大意是說,如果小滿節氣當天是個大晴天,不下雨的話,那么就預示著當年的三伏天期間將以晴朗的天氣為主,比較酷熱。
這句農諺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局限性,換作其它地區,反而意思不同了。例如,在我國湖北地區就有“小滿雨下,伏天太陽大”的民諺,意思剛好相反,反而是認為,小滿這天下雨的話,往往預示著當年三伏天期間會比較炎熱。
所以,農諺只能是作為參考,不能作為判斷現在天氣的主要依據,要結合當地更加科學的天氣預報來綜合判斷。
那么,您認為,今年三伏天期間到底熱不熱呢?期待您的分享,感謝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