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華中醫藥學會主辦“第七屆岐黃論壇”在京召開。會上發布了2024年度中醫藥十大學術進展。我校2項學術成果成功入選,分別是王勇教授團隊的“證候理論指導下的心衰新藥發現與創新機制研究”和徐安龍教授、王遙教授團隊的“中藥組分芐基異喹啉類生物堿生物合成途徑與抗病毒機制被解析”,成績可喜。2024年中醫藥十大學術進展體現本年度研究成果在完善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機制,推動中醫藥事業和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價值。
證候理論指導下的心衰新藥發現
與創新機制研究
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的終末階段,臨床治療面臨高死亡率和再住院率的嚴峻挑戰。廣州中醫藥大學王偉教授、北京中醫藥大學王勇教授團隊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基于“益氣溫陽活血”治法創新性提出心衰解毒新治法,并創制芪參顆粒(已獲新藥臨床批件并完成技術轉讓)。通過首創“四位一體”斑馬魚胚胎模型藥物篩選體系,從芪參顆粒中篩選出16種具備心肌保護作用的中藥小分子,并首次發現黃芪甲苷Ⅲ可作為同源二聚體特異性激活RXRα,優化心肌能量代謝減輕心衰癥狀。研究成果2024年發表在Science Bulletin期刊,并制定《心力衰竭毒邪證診斷專家共識》(2024)。該進展是基于中醫藥理論指導中藥新藥研發的典型案例,為中醫藥防治慢性心力衰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中藥組分芐基異喹啉類生物堿
生物合成途徑與抗病毒機制被解析
芐基異喹啉類生物堿是一類具有顯著抗病毒活性的中藥組分。但因其立體構型復雜、基原植物中含量低,導致化學合成難度大,嚴重制約了其藥物發現及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成都中醫藥大學陳士林院士,北京中醫藥大學徐安龍教授、王遙教授,東北林業大學徐志超教授團隊對千金藤、北豆根等中藥材中的芐基異喹啉類生物堿開展了系統研究,基于本草基因組學研究體系對其抗病毒活性成分進行篩選,解析了其生物合成途徑,結合體內外實驗闡釋了其重塑細胞抗病毒免疫代謝、增強人體抗病毒免疫應答的科學原理,發現了廣譜有效、活性明確、安全性高的抗病毒候選藥物漢防己甲素、千金藤素等。研究成果2024年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Nature Communications和Advanced Science等期刊。該進展為開發新型抗病毒藥物、提高現有藥物療效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據。
北京中醫藥大學黨委宣傳部出品
來源 | 科研處
排版 | 阿地拉
立夏?迎夏?見三新
青年節 | 我們都是世界的禮物
祝賀!北京市先進工作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