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給6歲前的孩子買積木,我強烈建議大家入手竹節棍積木。
沒有樂高那么家喻戶曉,但絕對是寶藏級別的積木,我是逢人就推。
身邊的朋友幾乎都被我種草了這個積木,能從2歲玩到99歲,這么說絕對不過分。
來來來,家人們,請把腳丫子往里收一收,脖子往外伸一伸,我來給大家展示一哈。
竹節棍積木,顧名思義,就是一堆長得像竹子,分為一節一節的積木,有凹進去和凸出來的部分。
有不同的顏色,不同的長短,還有一些特殊造型需要的,軟性的可以彎折的,這些就是基礎的零件。
2-3歲玩法
基礎壘搭、排列組合
我兒子是2歲左右開始玩的,這個時候,他的手部精細動作還是很笨拙的,只能解鎖基礎的搭建,一層一層放上去就可以了。
因為竹節管有凹陷的結節嘛,需要一橫一豎這樣擺放,穩穩地卡在一起,但僅限于放著看,拼好的造型是不能拿起來的。
1、孩子可照著圖拼
積木自帶的造型書里,有基礎的幾個搭建造型,比如床、凳子、桌子之類的。
在我的引導下,兒子可以簡單地讀懂前幾個步驟,完成這幾個造型。
2、孩子可自由發揮
照著圖拼幾個以后,兒子就掌握了基礎的邏輯,即“一橫一豎”疊加在一起,然后就開始自由發揮,隨意拼搭。
兒子很喜歡汽車,所以一開始很多自由發揮的造型都是汽車。
后來我們在看有關于不同房子的繪本時候,兒子又對房子感興趣了,拼搭了很多房子。
這個階段的玩法能夠幫助孩子發展以下幾個能力:
1)精細動作
拿這個積木需要孩子用到“三指抓、兩指捏”。
拼搭大一點的造型相對比較容易,但是在拼搭小凳子、床頭這樣只有一層壘起來,還需要用到只有一節的黃色積木時,就很有難度了。
因為黃色積木只有一節,壘上去的時候,要很輕很輕,不然就會滑下來。
有時候這邊的黃色剛放上去,那邊的黃色就滑下來了。
最后在確定兩邊黃色都穩定了的情況下,快速且小心的搭上一根藍色的積木,這個環節也很容易掉下來。
孩子需要控制自己手部的力量、動作幅度,最后才能成功拼搭出凳子。
兒子最開始搭建的時候,總是因為力度掌握不好搭建失敗。
后來經過多次嘗試,終于能夠輕巧且快速地放好黃色積木,再搭上藍色積木,全程真的是屏息凝視、小心翼翼。
2)空間意識
基礎造型的搭建,涉及到上、下、左、右這幾個空間方位,2歲多孩子的空間知覺剛開始發展,這個玩法剛好符合。
圖冊上的造型是平面的,孩子需要辨認出平面上的方位,再用積木拼出來,這個過程就能很好的刺激到孩子的空間知覺的發展。
3)數感培養
兒子在玩這個積木的時候,我剛好在學習蒙氏數學啟蒙課程。
我發現這套積木的玩法也可以發展孩子的數感。
◆排列組合
因為有顏色、長短之分,并且不同顏色的積木之間是等差關系,下一層積木一定比上一層積木短兩節(兩端各短一節)。
孩子就會下意識的按照等色等長的規則去排列搭建。
第一層是紅色的,第二層是紫色的,排著排著,就解鎖了“遞減、遞增”的排列規律。
比如搭建金字塔的造型,就是逐層遞減的方式搭建出來的。
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要實現這個逐層遞減的造型,孩子就得用肉眼識別出下一級積木該用哪個長度的。
橘色積木的下一層一定是只比自己少兩節的綠色,綠色之后是深藍色,以此類推,才能利用完所有的積木。
再比如下面這個造型,先是逐層遞增,再是逐層遞減,難度就更大了。
最開始是需要我輔助的,練習幾次以后,兒子3歲多之后就可以獨立完成這個造型了。
◆分類
這個積木雖然好玩,但是零件眾多啊,難收拾。
于是我找了幾個盒子,讓兒子按照顏色分類收納在不同的盒子里。
一來是提高找零件時候的效率,二來是培養孩子收納整理的習慣。
后來我發現兒子養成這個分類習慣以后,在玩拼圖、樂高等零件比較多的玩具、收拾衣服時都會自覺分類。
下面這幾個造型是兒子自由發揮的,能清楚的看到排列、分類概念的應用。
3-4歲玩法
大人協助,升級“卡榫”玩法
等到孩子3、4歲以后,就可以解鎖升級玩法,使用“卡榫”技巧搭建可固定住的造型。
我建議孩子一開始玩的時候,先玩上文說的基礎壘搭模式。
如果跳過這一步讓孩子接觸卡榫,最后基本上都是我們家長來完成的,而不是孩子來完成。
因為卡榫拼出來的造型是可以拿起來玩的,不會散架。
孩子就很喜歡這樣的玩具,但是他又拼不出來,就會要求我們拼出來給他拿著把玩就行。
他對這個玩具的興趣點就會降低,挫敗感會加強。
這個“卡榫”技巧,其實就是我們中國古代的“榫卯”,利用凹凸將積木卡在一起。
搭建一個“卡榫”需要5個積木才能完成,不像樂高類積木。
把一個積木對準另一個積木的凸起部分按下去就行,具體的搭建過程如下:
最初的時候,我們可以按照圖冊上的步驟一步步拼搭。
我會讓兒子自己根據圖冊搭建最初的幾個步驟,比較好辨認。
到后面復雜、費眼的部分就是我來看圖,然后轉述給兒子,告訴他放在哪,由他自己來放。
我作為助手幫他扶住積木,直到卡榫搭建出來以后再松手。
該說不說,卡榫搭建出來的造型實在是太酷啦!
這個階段的卡榫玩法能夠幫助孩子發展的能力有:
1)鍛煉手指小肌肉群及手眼協調
在卡榫玩法里,有很多下圖這種卡在中間豎起來的積木,它是需要夾在兩根橫向積木中間。
難點就在這里:需要孩子左手輕輕拉開一根積木,右手捏住積木迅速卡進去,積木才能穩穩的立住。
另一端也需要這么做,但是拉開積木的時候,已經豎起來的積木很容易就倒了。
所以需要一個“巧勁兒”,熟練才能生巧啊,兒子也是經過幾十次的倒塌才總結出力度該如何拿捏,左右手該如何搭配。
2)空間知覺得到進一步發展
運用卡榫以后,就能解鎖更立體的空間意識了。
比如拼搭卡車,需要先用卡榫搭建起最外部的結構,然后再搭建里面的細節。
搭建好的造型,從上下左右前后各個角度觀察,都會看到不一樣的造型。
就像在大腦里構建一個立體圖案360度旋轉一樣。
3)抗挫能力得到提高
和樂高積木一樣,在拼搭過程中,如果一個積木的節點放錯了,就會步步錯,拼到最后就發現拼錯了。
圖上顯示的是露出了三節,但是我們拼出來只露出了兩節,怎么辦?只能拆掉重來啊,這是很惱人的事情。
兒子最初遇到這種情況會崩潰大哭,很生氣,讓我給他重新拼。
我會安撫他,抱抱他,共情他的挫敗感,等他平靜以后,我們再一起拆掉重新拼,最后再夸獎兒子找到錯誤重新搭建的毅力。
反復幾次,兒子的抗挫折能力明顯得到了提高,再后來發現拼錯了,兒子就雙手一攤說:
糟糕,拼錯了,又得重來了,然后嘿嘿一笑,快速拆掉重新來過。
按照圖冊拼搭一段時間后,兒子就大概摸清了卡榫的搭建方法。
然后進階到下一步,記住造型,不看圖冊自己拼搭,以及自由創作造型。
4歲以上玩法
獨立使用卡榫技法,創造各種造型
兒子4歲以后,基本上可以不看圖冊,不需要我的協助,憑借記憶獨立完成卡榫造型。
比如汽車、飛機、手槍等。
因為已經掌握了卡榫的搭建方法,明白如何可以將不同的部分用卡榫連接起來以后,兒子就開始了自由創作。
有時候是自己先畫個造型圖,然后拼出來。
有時候是把圖裝在腦子里,直接拼。
感覺自從兒子解鎖了卡榫,就能在任何一個部位榫出新的模塊,比如下面這些造型奇特的車。
這個階段,孩子的精細動作、專注力、抗挫能力自然不用說,一定是繼續發展著。
下面這2個能力,我認為是真正達到了飛躍的階段:
1)越來越立體的空間知覺
在自由創作的階段,兒子如果要拼一輛車,就得在腦海里構建一個大概的模型。
在第一層的搭建中,劃分出車頭和車尾部分,在接下來的一層層搭建中,還要繼續劃分。
在哪里留出前輪胎,在哪里留出后輪胎,車廂大概是什么樣子,車頭大概是什么樣子。
2)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果要想把這個車拿起來,就得用卡榫把每一個鏈接點固定住。
而且要在第一層打基礎的時候,把卡榫點設置好,中途設置卡榫,就會漏掉最下面那一層。
拿起上半截,漏掉下半截,兒子之前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
吸取失敗經驗以后,他會在第一層的時候,檢查一兩遍,確保每個連接點都設置了卡榫。
有時候兒子還會突發奇想把兩個不同的車鏈接起來,變成一個更大的車,他就需要解決下面兩個問題:
如何連接起來呢?解決辦法就是設置卡榫。
如何設置卡榫呢?只要湊齊卡榫的橫橫豎橫橫結構就行。
每次兒子解決了困難以后,都特別自豪的告訴我,自己碰到了什么困難,然后又是如何解決了這個困難。
這個思維模式的建立,遠比拼出來的成品更加有價值。
我兒子現在已經7歲了,依然很癡迷這個積木,時不時拿出來玩一玩,不亦樂乎。
所以我認為這個積木是我買過的最有趣、最值得入手的玩具。
好了,分享完畢,感興趣的家長可以去入手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