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不劃界談判長達40多年,不丹決定將歸還中國1500平方公里土地,然而在過去數十年的談判過程中,印度卻多次試圖干預,導致中不劃界談判一度陷入僵局, 那么,中國與不丹之間的領土糾紛,為何印度要來干涉?
中不劃界談判
不丹是位于喜馬拉雅山南麓的一個小國,其東西北三面與中國接壤,南部與印度交界,國土面積只有3.8萬平方公里。不丹最初是吐蕃王朝的屬地,受藏族文化影響深遠,并與我國聯系密切,清朝時,曾是我國藩屬國,向清朝朝貢,受清朝冊封。
但18世紀后期,受英國殖民南亞影響,不丹也遭其入侵,1865年英國迫使不丹簽署《辛楚拉條約》,占領不丹原本控制的杜阿爾斯平原,同時還割讓不丹南部德旺吉里附近大約83平方公里領土,宣布不丹成為英國“保護國”。1910年雙方再度簽署《普那卡條約》,不丹的外交事務也被英國掌控,此時的不丹已經被完全納入了英國勢力范圍。與此同時,英國也在借不丹作為跳板,試圖進一步將勢力向北部西藏地區滲透,在英國人非法炮制的“麥克馬洪線”體系下,導致中不之間出現領土爭議。
印度獨立后,以繼承英國遺產為由,繼續控制不丹,1949年印度與不丹簽署《永久和平與友好條約》,雖然在形式上不丹獨立,但外交等方面仍受印度“指導”。包括不丹的經濟、民生、能源等方面也十分依賴印度,該國水能資源十分豐富,這也是該國主要的支柱產業之一,但90%的水電都被印度控制,甚至不丹本國的貨幣都與印度貨幣掛鉤,這一情況,導致不丹越發難以自主發展。
以至于在劃界問題上,也處處受印度限制。實際上早在1984年,中不便開啟了劃界談判。中不邊界長約600公里,存在魯林、洞郎、查瑪浦、基伍、白玉以及墨拉薩丁共六處爭議區。上世紀末,在印度的干預下,中不劃界陷入僵持狀態,直到近年隨著中不雙邊貿易的加強,才推動了談判進程,2023年中不舉行第二十五輪邊界會談后,取得突破性進展,根據相關協議,不丹將歸還中國大約1500平方公里土地,其中包括庫拉崗日峰以及喜馬拉雅山以北大約1290平方公里,該區域的劃定,將徹底解決麥克馬洪線東段爭議。
另外還包括麥拉山口、寧馬地區,這些領土歸還我國后,有助于進一步穩定中不邊境,促進雙邊貿易合作。但中不的劃界卻引起了印度的焦慮。
印度為何阻撓中不劃界
自印度獨立后,仍試圖以曾經英國的殖民思想鞏固在南亞的地位。不丹、尼泊爾、孟加拉國、斯里蘭卡等國家都是其在南亞、印度洋上維持霸主地位的關鍵。
但中不的劃界談判卻深刻觸動了印度在南亞的傳統主導地位。而一旦中不徹底完成劃界,正式建立外交關系,也預示著其他被印度視為“勢力范圍”的國家也可效仿,通過與中國加強區域性合作,擺脫印度在經濟、軍事等方面的控制,尋求發展自主性。
并且不丹西南毗鄰我國亞東縣和印度七寸西里古里走廊,中不一旦解決所有領土爭議,可對印度的西里古里走廊形成戰略威懾,包括不丹歸還我國的領土,也具有極高的戰略價值。比如庫拉崗日峰,位于喜馬拉雅山脈中段的主脊線上,海拔高達7538米,可對下方低處平原地帶的西里古里走廊形成“居高臨下”之勢,這一走廊也被視為是印度領土的一處巨大缺陷,因此只要是關于西里古里走廊的戰略安全,都深受印度重視。
其次,印度一旦失去對周邊小國的控制,在南亞的地緣格局將從原來的“保護者”轉變為“被包圍者”,屆時印度在南亞長期形成的軍事平衡狀態將被打破,甚至在中印的劃界問題上,印度也將更加被動。
可以說,中不領土爭議一旦徹底解決,很可能一系列連鎖效應,致使南亞權力重構,這也是印度對失去喜馬拉雅緩沖區控制所產生的焦慮和恐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