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之間,明明“合則兩利,斗則俱損”。
但美國為何如同“狗皮膏藥”那般,“死咬著”中國不放,一副不將中國徹底“壓服”誓不罷休的架勢呢?
更關鍵的是在這個過程中,美國可謂是“傷敵1000,自損8000”,根本不顧及“反噬”對自身造成巨大損失,這顯然不符合美國作為資本主義所信奉的“利益至上”的道理。
對此,英國學者馬丁·雅克給出答案。
他認為,中國犯了4大“原罪”。
這才是美國不顧一切,也要對付中國的“背后原因”。
與此同時,屬于中美各自的“考驗時刻”也已經來臨。
原罪一:中國獨有的“發展速度”與“特色模式”正在改變西方規則下的世界格局。
什么叫中國速度?
不是簡單的中國用40多年,追趕上了西方近百年發展的速度。
這種“速度”,并沒有真正讓西方世界感到惶恐不安的根源。
他們真正害怕的“中國速度”是指中國能夠通過高效調配資源,快速產出結果的速度。
這其實也是西方世界,尤其是“三權分立”的美國,所無法實現的“速度”。
同時,“中國模式”也讓西方國家,尤其是讓美國“大驚失色”!
因為“中國模式”所倡導的合作、共贏,使得無數發展中國家,甚至是發達國家開始“嵌入”到這種模式當中,不僅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并且受益于這種模式。
在這個過程中,“中國模式”不斷發展壯大,逐漸演變成為“世界通用模式”,而這一變化正在打破西方原有的“金字塔”階層模式。
更關鍵的是這種改變不可逆,所以美西方國家很害怕。
就像是曾經被西方國家百般譏諷、嘲笑的“一帶一路”倡議,截至去年合作的國家超過150個,并與30多個國際組織建立合作關系。
事實上,歐盟不是沒有嘗試過模仿。
早在2021年7月份,歐盟外長就集體“開會”,推出了所謂歐洲版“一帶一路”,也就是當年的“全球聯通歐洲”戰略,簡稱“全球門戶”計劃。
歐盟揚言,為了推動該計劃落實,將這桿“合作共贏”的大旗在全世界面前,尤其是發展中國家面前樹起來,他們計劃2021年至2027年砸錢600億歐元,并以這筆錢撬動資本市場,再籌集、吸引3000億歐元投入到該計劃當中。
結果,“暢想”吹噓的前景無限美好,可直至今日,該計劃只聞其聲、未聞動靜。
為什么?
原因很簡單,歐盟也好,美國也罷,他們早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與“模式”。如今,反過來本末倒置的模仿中國速度與中國模式,必然水土不服、遭遇失敗。
這也是美國“敵視”中國的原因。
明明中國的舉動,他們看得懂,但偏偏模仿不了,也阻止不了,所以開始害怕。
原罪二:人民幣崛起的勢頭和前景,讓美元感到“威脅”。
其實,在人民幣之前,能夠威脅到美元的是歐元。
但一場俄烏沖突,不僅把歐元給“廢掉了”。
更關鍵的是美國最擔心的歐盟與俄羅斯“合體”,構建的“大歐洲”徹底成為泡影。
從那之后,人民幣其實成了美元的“最大威脅”。
尤其是2024年6月9日,美元所仰仗的石油計價,也就是50年前簽署的《石油美元協議》到期了,而直至如今,沙特始終沒與美國續簽。
換而言之,美元與石油“脫鉤了”!
當然,也有消息稱,美國一直在與沙特“商議”,希望能夠續簽。
不過,至今未能如愿。
如今,支撐著美元的是美國強大的“金融實力”,以及背后的武力。
美元雖然“未倒”,但美元的信譽,實際上已經崩塌了。
尤其當美國連俄羅斯這種“核大國”的國家、民眾資產都敢沒收的背景下,美元實則已經沒有信譽可言。
同時,美元也沒有黃金、石油等作為“價值載體”,承載美元的價值。
相比之下,人民幣卻扶搖直上。
如今,人民幣又與石油掛鉤。
在去年1月份和2月份,沙特、阿聯酋和科威特相繼宣布,石油結算貨幣可以使用人民幣,而2024年全年下來,用人民幣完成原油期貨定價的合作總額,更是超過40萬億。
就問美國心底“酸不酸”?
更何況人民幣雖然不是“商品貨幣”,但中國的商品產能,卻撐起了人民幣的使用場景,與未來巨大的潛能。
反觀美元,全靠金融和拳頭,而且還無休無止的“濫發濫印”。
怎么“遏制”這股勢頭?
當然是“針對”中國!
原罪三:中國想要“染指”海權!
2008年和2009年,是中國與西方關系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或者叫做“分水嶺”。因為這兩年,分別對應了美國的“次貸危機”,以及發生在歐洲的“歐債危機”。
可以視作歐美由盛開始轉衰的開始!
所以,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逐步失去了那種“大國自信”,開始對我們警惕起來。
尤其是當我國開始改造“瓦良格”號,并且在2012年9月,將改造后的“瓦良格”號重新命名為“遼寧艦”入伍海軍之后,美國的“敏感神經”徹底被挑動了。
因為美國知道,從中國擁有第一艘航母開始,中國海軍將迎來“航母時代”。
這意味著,中國在未來將擁有挑戰美國海權的資格。
所以,在遼寧艦服役的第二年,也就是2013年,時任美國總統的奧巴馬做了一件事。
由他牽頭,在2013年提出了具有極強排他性,其實就是“排擠”中國的“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協議”,簡稱“TTIP協議”。
當時,這個提議一出,我們就知道奧巴馬這是奔著“圍堵”中國來的。
所以,在同一年,也就是2013年9月,我國提出了重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其實就是“陸路絲綢之路”,以及打造“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這兩個合在一起就是“一帶一路”倡議。
本質上,為的是破掉“TTIP”背后的“海上圍堵”。
破掉的方法,其實就是“一帶一路”背后的“陸權”與“海權”一起發展。
“陸權”博弈后來演變出了“泛亞鐵路”,以及后來“爆火”至今的中歐班列。
至于“海權”博弈,包括前不久被叫停的長和集團與貝萊德之間的“港口出售協議”,本質上都是中美海權之爭的外溢戰場。
美國不允許中國“染指”海權,包括打造的“一帶一路”海上貿易、港口。
但如今,中國“海權”、“陸權”并進的發展模式,早已成為美國“眼中釘”,恨不得除之而后快。
所以,中國早就“榮登”美國“必除”榜單。
原罪四:中國制造業產能背后的“潛力”讓美國感到“肝顫”。
2000年時,中國制造業產能只能算是“過得去”,能占到全球總產能的6%。
這個比例,放在當時總產能達到25%的美國身上,那是“毫無壓力”。
23年后,中國制造業產能直接“飆”到了30%,而美國制造業產能卻從25%,跌落至12%。
更關鍵的是聯合國工業組織在《工業化的未來》報告中作出“大膽預測”,認為5年后,也就是2030年,中國制造業產能將迎來“井噴”,從目前占全球30%多一點,直接飆升至占全球45%的產能。
試問,美國能不急眼嗎?
要知道,這部分“產能”,也代表著“戰時生產力”,即“戰爭潛力”。
不止如此,中國產能所生產出的商品,更是占到了全球生產的商品總量的35%。
這一次,特朗普之所以歇斯底里的對華一再抬高“關稅”,何嘗不是借此測試中美“脫鉤”之后,美國能否在商品上自給自足。
結果,顯而易見。
這四點,就是美國對付中國的“理由”,也是歐美西方世界如此敵視我們的四大“原罪”。
如今中美其實都迎來了“考驗時刻”!
如果美國“壓服”不了這個新崛起的“二師兄”。
那將證明美國“資本之路”,又或者說“美國模式”走到了盡頭。
未來,“中國模式”以及中國所倡導的“共贏合作”將引領新時代。反之,“美國模式”將獲得續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