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老李用電推剪為顧客理發。 李亞芝 攝
算起來,老李理發已經有40年了。從17歲學徒時用手動鋼推子,到現在電推也用壞了好幾個,現在手里的這把已經用了三年了,在他手里已經磨得锃亮。老李的理發店開在方山縣醫院旁,很小很破很不起眼,甚至沒有招牌,只簡單地打印著“理發”兩個字。按理說,他這老把式在這個時代即將要淘汰了,現在時興的燙頭新技術新設備在老李的理發店里一樣都沒有,還有顧客嗎?
只聽得剃刀在帆布條上“唰”地一蕩,老李正給七十歲的王大爺修面。左手三指撐開老人松垮的眼皮,小指懸著不碰鼻尖——這招是他的童子功,也是他店里的獨門招牌。“我的顧客年齡都偏大,主要喜歡我給他們修面,這么多年我一直堅持老傳統。”在修面的時候,老李的神情專注,拿著剃刀一點一點小心翼翼地當刀鋒掠過壽斑時,腕子忽然放輕,改用指腹推著刀背走,刀尖順著眉骨走,比繡花還精細,這個時候老李總是不由自主地把嘴都抿住,整個空氣都因他的神情都安靜了。修好面的顧客王大爺,一邊撫摸著自己光滑的下巴,滿意地說:“我們這些老家伙就喜歡來老李這兒,雖然現在有了電動剃須刀,還是覺得老李的手藝好,手穩心細才是真功夫。”
“還是老樣子,剪短一點。”另一位顧客落座后,老李一只手里電推剪就開始“嗡嗡”震著,另一只手仍按著老法子,一邊用梳子認真的梳著,一邊在鏡子里仔細地端詳著顧客。“現在時代發展得太快,很多新潮的理發店我們都不敢進去,還好有老李。”老李忙接過話茬說,“老王,可不要這樣說,我還得感謝你們了,不然我就失業了。”在兩只手熟練地相互配合下,不多會兒就理好了。
終于忙完了,“現在年齡大了,手指也不靈活了,手也慢了。”老李一邊洗手一邊感嘆著。“以前是小李,現在變成老李了,想起最開始學徒時,師傅從不讓我們拿重活,擔心影響手指的靈活度。”老李的手,不像干重活的人手黝黑,他的手很白,細看卻指節粗大,食指內側有一道月牙形的疤,手紋里還有給人們染頭發時留下來洗不掉的黑色素,因為常年給人們洗頭發,浸泡皸裂,“實在疼的時候就放在熱水里泡一泡,然后涂點凡士林潤一潤才能緩解一下。”老李說起這些傷痛倒是一臉的云淡風輕。“理發全憑手上功夫,再過兩年手指轉不動了,我也就退休了。”
在老李的這雙手里,看到的是溫度、力度與角度,每一道紋路都鐫刻著理發技藝的生存藝術。(記者 李亞芝)
來源:呂梁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