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陜西省渭南市合陽縣城關街道花園社區轄區中,經常會出現一道特別的風景,一位頭發花白卻身姿挺拔的老人,背著理發工具箱,叩響獨居老人的家門。他是社區退役軍人志愿服務隊的成員,以"義務理發"的身份,用一把剪刀、一顆赤誠心,在尋常巷陌續寫著軍人的擔當。
從"迷彩綠"到"志愿紅"的轉身
隨著社會老齡化的加劇,老年人口越來越多,史民選發現了一個問題“街上理發店越開越多”,不少社區老年人卻被“理發難”“理發貴”問題困擾著。史師傅感慨地說:“看到身邊的老伙計和社區老人有理發需求,我就想著幫大家解決這個問題。”他翻出塵封的工具箱,用臉盆架改造理發椅。在他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老兵加入到志愿服務中來,用行動詮釋著“退役不褪色”的軍人本色。
銀剪生花的溫情敘事
在幸福里小區李衛民家中,史民選弓身為腦梗老人理發的場景,構成了最動人的畫面。剪刀輕響間,他時而側耳傾聽老人的絮語,時而彎腰撿拾落發,軍用挎包里永遠備著血壓計和老花鏡。"史師傅剪的不只是頭發,更是寂寞。"這看似極不起眼的善舉,宛如一顆投入心湖的石子,激起了層層溫暖的漣漪。“把理發店搬到家門口免費理發,這讓我們很感動,心里熱乎乎的”,76歲的李衛民滿意地說。
永不褪色的精神勛章
斑白鬢角掩不住軍人本色,滄桑掌紋刻滿為民初心。當被問及堅持的緣由,史民選撫摸著珍藏的退伍證:“部隊教會我,軍裝可脫,本色難改。只要還能動彈,就要當群眾的勤務兵。”如今,這支“退役軍人志愿隊”已拓展到代購藥品、生活用品代送等10余個服務項目,讓"有困難找老兵"成為社區新俗語。
如今,史民選們的剪刀仍在輕輕開合。這剪刀剪去的是歲月風霜,編織的是人間暖意,更勾勒出新時代退役軍人的精神群像,他們將軍魂化春雨,潤物細無聲。正如史師傅常說的:“做公益是件不求回報的事,只要居民有需要,我就會一直堅持下去。”
供稿:車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