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戰者,無赫赫之功?!?/p>
大家好,我是那個既看貿易戰也琢磨《孫子兵法》的打工人。
今天這事兒,不分析都可惜——美國揮起關稅大棒,本來是想讓中國吃點苦頭,結果怎么變成了中國的“陽謀營銷”?這波操作,值得拆一拆。
美國人很喜歡搞一招叫“經濟施壓”。
尤其這幾年,一提中國,他們第一反應就是:加稅!
加得多了,自以為能把中國出口“堵”個嚴嚴實實。
可沒想到,這“加稅的鐵拳”,砸在中國這邊,竟然軟成了一團“綿里藏針”。
你加稅,我不吭聲,但我讓你的人主動來買我東西。
美國一對夫婦,前陣子特地飛了一趟中國,目標很明確——華為手機。
在美國看價格不滿意,打開中國網站一比,“誒喲這合適!”
一合計,倆人機票錢加旅游預算,居然還不如在美國買倆手機的錢多。
于是他們飛來了,順便也給中國的GDP添了把柴。
這事看著搞笑,其實真不簡單。
本來美國關稅是想逼你“別買中國貨”,結果人直接飛過來消費,繞開了高價稅墻。
你說這像不像“你關門,我開窗”?
這還不止。
中國那套“退稅制度”才是真正的神來之筆——外國人購物滿500就退稅。
你退的是人民幣,不是美元。
這是不是就等于在幫人民幣搞“實戰落地”?
一邊是讓利引客,一邊是貨幣推廣,這操作比軍演還精準。
別以為這是偶然。
這完全符合《孫子兵法》的核心精神——“以正合,以奇勝”。
正面你加稅,我不沖突,不吵不鬧;側翼我招攬消費,搞體驗營銷,還順便擴展貨幣影響力。
美國以為自己布了個局,結果發現跳進去的是自己人。
你說你要“隔絕中國產品”,結果消費者親自飛過來抱團購物。
這不是“陽謀”,是什么?
不帶一絲煙火的操作,卻擊中了對手經濟戰的軟肋。
美方搞關稅,是高舉高打,但他們忽略了一點——消費鏈條的終點,永遠是人心。
當價格差異達到某種臨界點,“飛過去買”這事就不再稀奇。
甚至可以預見,這種旅游+購物的模式,會被越來越多消費者選擇。
這波流動,不只是商品交換,更是服務交換、貨幣交換。
你以為自己是在阻斷供給,其實是在制造“人流動能”。
美方本想封鎖中國,結果在潛移默化間幫中國打通了“人民幣外循環”。
這不是反擊,而是提前設下的“空城計”。
越是不對抗,越是顯得高明。
這才是大國博弈真正的魅力。
華為也好,大疆也罷,它們成了中國應對關稅的“戰術前鋒”。
美國越打壓,它們的口碑越出圈,銷量越漲勢如虹。
消費者不是看政治,消費者看的是價格、體驗與性價比。
美國政府揮舞關稅的時候,忘了一件事——市場不是你喊就轉向的。
市場有它自己的邏輯,那邏輯的名字叫“供需”。
當你試圖改變這個邏輯,結果往往是反向受傷。
于是關稅成了廣告,壁壘變成邀請函。
美國想讓中國受傷,結果受刺激的是自己內部的消費信心。
加稅加出了中國出境游的復蘇,加出了人民幣在海外的使用率。
這就是最高級別的陽謀:我不說破,但你中招。
你看似得勢,其實早已陷入中國布下的“經濟柔性反擊體系”。
這背后,是計劃、是制度、是對國際局勢的深度掌控。
不打回去,不代表不出手。
不動聲色,才是大國真正的定力。
美國想用關稅封住中國,結果反而讓人民幣更自由地走了出去。
世界格局,不是靠壓制決定的,是靠誰更會借力使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