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馮·洪堡想去南美洲。
因為貴族的禮儀實在枯燥得令他想逃走。這些拉丁文和希臘文都要從書本中灌入頭腦中,神話和歷史接踵而來。亞歷山大覺得自然多么美好,世界上未知的事物如此多,他想親自去一一去探索。
亞歷山大·馮·洪堡的肖像
166年前的5月6日,亞歷山大·馮·洪堡( Alexander von Humboldt,1769年9月14日—1859年5月6日)辭別了他所摯愛的世界。這位近代地理學的奠基人,也是自然科學真正意義上的“整合者”在臨終前低語道:“這陽光多么光彩照人!像是在召喚地球仰望天堂。”
洪堡的一生是充滿傳奇的,他的足跡橫跨歐、亞、美三大洲,以畢生實踐將地理、氣候、植物等諸多學科推向新高度,更以“萬物互聯”的自然觀,為現代生態學注入靈魂。他不只是科學家,更是一位思想家,他首次將世界作為一個整體去感知、探索和理解。
18世紀的“自然哲學”——即今日所謂“自然科學”——是探討形而上學、邏輯與道德的綜合性學問。隨著時間推移,它逐漸演變為具備獨立技術手段與方法論的專業學科。
植物學、動物學、地質學、化學等子領域相繼誕生,也帶來了知識的分化。
洪堡在此中涉獵廣泛,但他始終意識到,科學若只專注于細節,容易忽略整體;而“整體性”的視角,恰恰是他給予世界的獨特遺產。
他是一位旅人,一位科學家,也是一位思想的開拓者。
他以一己之力,點燃了通往自然奧秘的火炬。
「命中注定」的科學探索
1769年,亞歷山大·馮·洪堡和哥哥威廉出生于普魯士一個貴族家庭。威廉熱衷學術與外交,而亞歷山大從小無意于社交應酬,醉心于植物與地理。他常常逃出課堂,漫游鄉野,收集植物、昆蟲與礦石,回家后口袋里總塞滿“標本”,家人戲稱他為“小藥劑師”。
泰格爾宮和周圍的莊園
21歲,他進入弗萊貝礦業學院。這既是對母親期望的妥協,也能滿足他對科學與地質的渴望。畢業后,他以22歲的年輕之齡,擊敗諸多年長者,獲得礦井監察員職位。
這份工作讓他得以走遍勃蘭登堡的煤礦、西里西亞的鐵礦、波蘭的鹽井與菲希特爾山的金礦。他沉醉于地質實地考察,也愈發渴望走得更遠。
童年在柏林植物園初見熱帶棕櫚的震撼,如今已化為迫切的行動召喚。
洪堡西班牙護照的其中兩頁,上面有若干個殖民地管理者的簽名
1796年,父母相繼離世。洪堡變賣家產、辭去官職,下定決心投身科學探險。盡管彼時拿破侖戰爭使海上危機四伏,他仍與法國植物學家邦普蘭結伴,說服西班牙王室批準通行,1799年啟程前往南美,開啟五年驚世之旅。
電鰻的復仇
在南美洲的前幾個星期, 洪堡和邦普蘭走到哪里都能發現新事物。穿越 亞諾斯平原時風沙漫天, 但洪堡仍然為這里廣闊的地勢著迷——這里 “讓心靈充滿對永恒的體悟”。
洪堡一行在亞諾斯
在平原中的小鎮卡拉沃索( Calabozo),洪堡聽聞附近淺水洼中潛伏著一種“放電的魚”——電鰻。對洪堡而言,這是夢寐以求的奇觀。他早年在德國曾研究“動物電”,對電鰻能釋放高達600伏電流的能力心馳神往。
問題在于,這種生物藏匿泥底,難以捕捉。當地人有一法:趕三十匹野馬入水,驚擾電鰻。水花四濺間,電光亂舞,野馬嘶鳴、掙扎倒地,電鰻在激戰中噴涌電擊。洪堡站在岸邊,既震撼又興奮,這是一場原始而殘酷的生命較量。
野馬與電鰻的搏斗
待電鰻力竭,他用木棍將其拉出,卻在解剖時仍遭電擊。接下來的四小時里,他們展開一系列瘋狂實驗:徒手觸電鰻、一人握電鰻一人握金屬、甚至手牽手傳導電流。用棕櫚纖維、蠟棒、濕黏土制作臨時導線,反復試驗,身心俱疲卻興奮不已。
這段經歷促使洪堡思考自然之力的統一。他寫道:“這些力量同出一源,在那永恒、包容萬象的自然法則下融為一體。”
他由此邁出了通向自然整體認知的關鍵一步。
穿越世界之脊
安第斯山脈,18世紀人們已知的最高峰,山巔的 火山口終年積雪,海拔近21000英尺。
這條山脈如脊梁貫穿南美,延綿4500英里,洪堡立志要攀登其巔——欽博拉索山。
洪堡說:“年輕又充滿活力的人,不會被危險嚇倒。”
欽博拉索山
當他們接近欽博拉索山頂,海拔已升至15600英尺,挑夫們拒絕前行。洪堡、邦普蘭、聰穎好學的蒙圖法爾和 南美洲的植物學家何塞四人攜帶儀器,獨自攀登。云霧彌漫,山脊如刀鋒,最窄處僅兩英寸,稍有不慎便會墜落深淵。洪堡的手腳凍僵,舊傷復發,腳腫如鼓。空氣稀薄,每邁出一步都如背負千斤之重;高原反應讓他們頭暈、牙齦出血,幾乎無法行走。但洪堡依然堅持每隔幾百步就停下來架設儀器,插入溫度計、讀取氣壓計、采集空氣樣本——用盡全力在極限環境下收集數據。
一個小時后,山脊趨于平緩,但巖石鋒利如刃,他們的鞋底被刺穿,腳掌流血。忽然,云開霧散,欽博拉索的雪頂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就在他們頭頂約1000英尺處。他們嘗試繼續前行,卻被一道巨大裂縫阻擋。要繞過去,必須踏過厚雪,而冰層正在融化,危險重重。蒙圖法爾試著跨越,差點整個人陷入雪中。沒有退路,他們只得就地停下。
洪堡和邦普蘭在欽博拉索山下采集植物標本
洪堡拿出氣壓計,測得海拔為19413英尺。他們雖未登頂,但已站在世界的頂點——連最早的熱氣球旅行者都未曾達到的高度。
他望向山腳與遠方連綿的群峰,忽然之間,過去一年的見聞在他腦海中交織成一幅完整圖景。他想起阿爾卑斯山、比利牛斯山、特內里費島的植物與巖石結構,他感到自然萬物之間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有機聯結,構成一張龐大的生命之網。
洪堡繪制“自然之圖”的初稿
他意識到,科學不僅要探究細節,更要理解聯系。正如一位同行所說,洪堡是“第一個揭示萬物之間千絲萬縷聯系的人”。
他不是在征服山峰,而是在理解世界。
暮年:不可能完成的《宇宙》
1834年,65歲的洪堡回到柏林。
威廉·馮·洪堡于1810年創立的大學,亞歷山大·馮·洪堡曾在此聽課
在科學走向高度專業化的浪潮中,他發出驚世之語:“瘋狂攫住了我,我將在一部書中重現整個物質世界。”他要寫一本讓人“想到自然本身”的書——不局限于某一學科,而是包羅萬象,從星云到苔蘚、從人種遷徙到詩歌、從風景畫到地球的構造。他把這部書命名為《宇宙》。
寫《宇宙》,是一場艱苦卓絕的征途。洪堡形容它如“一把插在胸口的劍”,唯有完成才能拔出。他明知這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工程”,卻依然孤注一擲。他廣泛聯絡科學家、地質學家、歷史學家、植物學家,請他們寄來數據、地圖、植物樣本與文獻摘錄。他剪貼、分類、標注、歸檔,將世界裝進一箱箱資料里,每個箱子都像是一個微型宇宙。
《宇宙》所附地圖集中的一張折頁,展示了植被帶和各科屬植物的全球分布
為了追求精準,他不惜重復求證一個問題。他的執念和求知欲,使整個歐洲的知識都向柏林涌來。他曾對來訪者毫不留情:“您可跑不掉了,我必須搜刮您的信息。”即便日理萬機,他仍親自把控書稿,夜以繼日地寫作到凌晨兩點半。
然而命運并未寬待這位勇者。1835年,哥哥威廉病逝,這位相伴一生的兄長令洪堡“失去了一半的自己”。孤獨如影隨形,他寫信哀嘆:“我是最不幸的人。”柏林對他而言,冷漠而狹隘,只有巴黎才是他的精神港灣。他每年數月前往巴黎,在那兒收集最新的科學成果,再帶回柏林,繼續完善他的《宇宙》。
洪堡在柏林的圖書館。他在這里或書房(通過開著的門可見)接待過很多來訪者
但宮廷的牽制讓他的時間被不斷蠶食。他是國王的顧問、移動百科全書,被要求隨侍左右,解答天文、地理、歷史的一切瑣碎。他在城市之間奔波,帶著幾十箱書稿資料四處遷移。
這不是一本書的寫作,這是一個人對整個世界發起的挑戰。他要把分裂的知識重新凝聚成一個整體,為人類指引理解自然的新道路。他要用理性的光芒,照亮科學的疆界。他失敗過,痛苦過,卻從未退縮。
洪堡的“自然之圖”
他說自己像“沿軌道運轉的行星,不能停下來歇息片刻”。
就像他童年夢想的那樣。
策劃&編輯丨后浪科學
合作請聯系微信號:Myx20000721
《創造自然》
——亞歷山大·馮·洪堡傳記
[德]安德烈婭·武爾夫 / 著 , 邊和 / 譯
后浪,2018.5
18世紀的人類以“進步”為關鍵詞,不斷投身改造自然的熱潮,可也逐漸失去了對自然的敬畏。在這一時期眾多探究“如何理解自然”的科學家中,有一位浮士德式的人物:他的內心簸蕩著不息的求知沖動,不僅渴望周游世界,更試圖洞悉整個宇宙。深受啟蒙思想影響的他,堅信客觀實驗之必要,但也重視個人的主觀感受。他將科學與想象結合在一起,以“生命之網”的整體視角重新審視自然。他,就是亞歷山大·馮·洪堡。
亞歷山大·馮·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1769—1859),曾被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四世盛贊為“大洪水后真正偉大的人物”。他深入委內瑞拉的茂密雨林,穿越漫長的安第斯山脈,攀登當時公認最高的火山——欽博拉索山;他曾與同伴驚險地逃脫鱷魚之口,目睹野馬與電鰻的殘酷搏斗,在重重樹影間與美洲豹狹路相逢。他將對自然的嶄新理解,融入對彼時政治局勢的悉心體察,既為托馬斯·杰斐遜帶去詳盡的考察資料,還影響了西蒙·玻利瓦爾的拉丁美洲革命。洪堡對世界的廣博認識不但招致了拿破侖的嫉妒,更深度影響了歌德、柯勒律治、達爾文、梭羅、海克爾等詩人與科學家。洪堡究竟如何從一位懷有遠游心氣的少年成長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科學家?其觀察自然的全新視角受到哪些影響的形塑?由此生成的整體自然觀又如何在思想史的流變中影響一代又一代的知識分子?這些問題都可以在《創造自然》中找到答案。
安德烈婭·武爾夫為寫作本書重新追尋洪堡的足跡。她以生動的筆觸和翔實的資料將洪堡的個人傳記、旅行歷險和自然觀念的演變交織在一起,既揭示了他在科學史上的樞紐地位,也搭建起這位150多年前的博物學家與現代的聯系。洪堡宛如一位21世紀的通才,帶著遠超同時代人的前瞻性視角,將敏感的心靈注入對奴隸制、環境問題與科研發展等的探討。這位跨越科學與藝術的觀察者,可以超越任何時代。
作者安德烈婭·武爾夫在厄瓜多爾的安蒂薩納火山,身后就是洪堡曾居住過的小棚屋。拍攝者:Julia-Niharika Sen
-Fin-
更多資訊請點擊
@后浪科學
@后浪科學
@后浪大學堂
@后浪圖書
@后浪書訊
@后浪
@后浪圖書旗艦店
天貓/淘寶搜索進店
@后浪出版公司
@后浪出版公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