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宋瀟 實習生 姚媛媛
近期,由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浙江省森林資源監測中心、廣西師范大學等單位組成的調查團隊在西南巖溶國家公園創建區開展綜合科學考察過程中,發現一洞穴魚類新物種——長須原花鰍(Protocobitis longibarba)。相關研究成果已在國際動物分類學期刊《ZooKeys》上正式發表。
在實驗室和野外現場拍攝的長須原花鰍
完全失明、全身透明
新物種命名源自“長須”特征
5月6日,浙江省森林資源監測中心工程師周佳俊接受封面新聞記者采訪表示,原花鰍屬魚類為典型洞穴魚類,與地表魚類相比,眼睛已徹底消失或僅殘存一個細小的眼點,晶狀體已缺失,視網膜細胞層次已不可辨,僅個別殘存,且由于在黑暗的環境中缺乏光照,體內生成色素的基因表達不活躍或無法表達,因此身體透明,血管和內臟團清晰可見。
相關科研成果展示
記者找到了這篇發表的文獻。文章內容顯示,調查團隊于2024年2月在百色市凌云縣紅水河的地下支流中采集到5個盲魚標本,同年5月又在河池市鳳山縣金牙鄉的一個洞穴中采集到2個盲魚標本。經過形態學與分子系統學研究比對,確認其為鯉形目鰍科原花鰍屬的新種,并因其顯著延長的口須,將其命名為長須原花鰍(Protocobitis longibarba)。長須原花鰍屬的典型特征是存在退化的肋骨,椎骨數也顯示出物種間的差異。
在實驗室和野外現場拍攝的長須原花鰍
在實驗室和野外現場拍攝的長須原花鰍
種群極為稀少
保護等級初定為瀕危
目前已知的長須原花鰍,分布于廣西百色市凌云縣邏樓鎮和河池市鳳山縣金牙鄉的溶洞中。在鳳山縣的洞穴中,這種物種生活在洞穴末端的一個清澈且未受污染的水池中。相比之下,凌云縣的洞穴長約300米,呈45°角向下傾斜。在雨季,該洞穴會成為地表水、生活廢水和泥沙的通道,洞穴內的主要底質為泥巴。長須原花鰍主要以藻類和有機碎屑為食,并且喜歡潛入泥質底質中。
在實驗室和野外現場拍攝的長須原花鰍
該科研團隊進一步透露,長須原花鰍作為原花鰍屬已記錄的第5個物種,其發現進一步豐富了我國地下水洞穴魚類的物種多樣性,對于研究洞穴魚類的演化歷程、物種分化機制具有重要價值,為探索西南巖溶地區淡水魚類的系統分類工作提供了新的線索和基礎資料。
實驗室內拍攝的長須原花鰍
長須原花鰍采樣過程及其生長環境
根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標準,其瀕危等級初步評估為“瀕危”。實際上,長須原花鰍的生存與繁殖正面臨著巨大挑戰,這與其生存環境息息相關。廣西獨特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了豐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系統,為洞穴魚類的進化和適應性輻射提供了理想條件。然而,洞穴中長期缺乏光照,光合作用受限,導致食物供應主要依賴地表水交換,資源匱乏。這種極端環境使得巖溶洞穴魚類種群極為稀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