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龍洞出土的呈現這么豐富現代人面部特征的古人類化石,在中國乃至整個東亞以往的中更新世晚期人類化石記錄中,尚未有過同樣發現。”
在2024年的考古發掘中,不僅新發現了古人類化石,還出土了精致的石制器以及具有人工切割砍砸痕跡的骨骼碎片,以及大熊貓、劍齒象等90余種脊椎動物化石……
華龍洞對揭示現代人在東亞大陸的出現過程、解答現代人起源等問題具有重要價值,“中國百萬年人類史,華龍洞遺址將持續提供有力實證。”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陳諾 劉美子 何曉
人類從何而來?
古猿進化為直立人,直立人進化為古老型智人,古老型智人進化成今天的人類——現代智人。學術界認為非洲是“人類搖籃”,支持這一說法的觀點認為,東亞的直立人沒有留下直接后代,而非洲的海德堡人和尼安德特人則在晚期成為現代智人的祖先。
隨著華龍洞遺址的發掘,這個問題有了新答案。
在安徽省池州市東至縣的堯渡鎮汪村村,群山環抱中的華龍洞遺址,中國科學家發現東亞地區向現代智人演化的最早古人類。
何以認祖于此?30萬年前的他們什么樣?
最新一次發掘中,華龍洞遺址出土了11件古人類化石,其中包括我國首次發現的1件保存完整的足部跖骨,這對于探討當時人類行走的方式以及身高,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將揭秘更多答案。
近日,《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走進華龍洞遺址,揭秘東亞地區最早“準現代人”。
修葺一新的安徽華龍洞古人類遺址(2024 年 12 月 2 日攝) 韓磊攝
“她”與現代人相似
走進滿目蔥郁的梅源山南麓,一個中式屋頂的鋼結構大棚映入眼簾,棚下數米深的大坑內部,華龍洞6號人類頭骨化石模型裝在透明盒子里,無聲地訴說著一段往事。
1988年,當地村民在此地修建羊圈時發現大量碎骨化石。2006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這里進行首次發掘。經過田野調查,考古專家先后發現了古人類牙齒、哺乳動物化石以及古人類制作的石器。他們推測這里曾經是一個洞穴,將該地點命名為華龍洞,“華”寓意中國,“龍”寓意祖先。
2013年以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東至縣文化和旅游局等組成聯合考古發掘隊,進行了多次系統發掘。
6號人類頭骨化石是在2015年的一次發掘中重見天日的。“現在,大家可以在發掘現場看到一個洞口。以前這個地方是一塊巨大的石頭,能站20個人左右。”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吳秀杰回憶,在這塊巨石之下發現了這個寶貴的人類頭骨化石。
現在,在距離發掘現場1公里左右的華龍洞遺址陳列館里,這個古人類頭骨化石復制品安靜地放在展柜里供游客參觀。黃色的膠結物包裹著頭骨,暴露出來幾乎完整的眼眶、大部分額骨和部分面骨。
2021年,科研工作者對頭骨面貌進行了復原,顯示出一個年輕的、與現代人相似的個體面容。“我們從牙齒的萌發順序,可以判斷這個個體年齡在13歲左右;從顱骨明顯的額結節推測,這個個體是一個女性。其腦容量大約1150毫升,頭骨的體質特征處于直立人和現代人之間。面部和下頜部已經開始向智人演化:面部扁平、眼眶較高、頭骨纖細化,出現了現代智人標志性特征——下巴的雛形。”吳秀杰說,他們稱她為“東至姑娘”。
從云南“元謀人”、陜西“藍田人”,到“北京人”“山頂洞人”等,構成了一條從百萬年前至一萬年前的中國乃至東亞大陸古人類的漫長演化脈絡。在這條脈絡中,地處長江中下游的安徽,以和縣直立人、東至人、巢湖銀山智人等為代表的古人類化石遺存陸續發現,為我們勾勒出真實存在過的人類家園。“華龍洞出土的呈現這么豐富現代人面部特征的古人類化石,在中國乃至整個東亞以往的中更新世晚期人類化石記錄中,尚未有過同樣發現。”吳秀杰說,這說明東亞地區人類從古老形態向現代形態的演化過渡,30萬年前已經在華龍洞率先發生,比以往認識提早了8萬至10萬年,在這條脈絡上添了一個重要標記。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董哲說,對最新發掘出土的11件古人類化石研究發現,無論頭骨還是肢骨、牙齒,都和現代人比較像,“這在同時期其他古人類遺址發現的古人類化石上很少見到”。
“他們”還原古人類生活場景
在2024年的考古發掘中,不僅新發現了古人類化石,還出土了精致的石制器以及具有人工切割砍砸痕跡的骨骼碎片,以及大熊貓、劍齒象等90余種脊椎動物化石……這些發掘成果顯示,當年華龍洞附近很“熱鬧”。
科研人員迄今在華龍洞遺址發現了約20個個體組成的古人類群體,“說明有老有少20多口人的大家族生活在此。”吳秀杰說,在遺址的一處地方,他們發現了一層層堆積的動物化石,“我們推測這是他們當時的餐廳”。
根據發掘情況,當時的人類捕食的主要對象還是食草類(動物),比如說大額牛、鹿類等,同時發現了大量的烏龜化石,龜殼上面有很多切割、砍砸的痕跡,科研人員猜測因為此地離長江比較近,當時的人類有捕食烏龜的習性。結合大型肉食動物骨骼碎片上人工切割砍砸的痕跡,可以推測當時的華龍洞人也具備了集體狩獵大型肉食動物的能力。“他們已經可以使用比較精致的石器工具加工處理肉食,并把肉食資源分得很細,進一步提高利用效率。”董哲說。
一幅遠古生活圖景就此拉開:30萬年前,一群古人類生活于洞穴,他們有男有女、有青壯年有兒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石為器獵食動物。人類或遷移或進化,而動物殘骸、石器工具和人類遺骨在滄海桑田的變化中被這方水土留存了下來。
都說好山好水好生活,古人類也不例外。華龍洞遺址毗鄰長江,位于梅源山南麓,周邊呈現低山—丘陵—湖泊—平原地貌景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劉武介紹,遺址距離發現更新世中期人類化石的和縣、巢縣和南京湯山等都很近,說明當年長江中下游地區氣候適宜、物種豐饒,適宜人類生存、繁衍。
“華龍洞可能是由一處古老洞穴坍塌而成,目前還保存豐富的含化石地層堆積。”吳秀杰說,他們在附近又發現多處化石點,有望發現更多人類活動的證據。
期待未來更多“相遇”
2024年12月,華龍洞遺址學術研討會在東至縣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外籍專家學者、國內相關領域科研專家及學者共同探討人類的起源和演化規律。與會專家確認華龍洞人是迄今東亞地區發現的向智人演化的最早古人類。“華龍洞人類化石為探討東亞地區現代人的演化提供了重要材料。”日本東京大學博物館教授海部陽介說。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徐星認為,華龍洞對揭示現代人在東亞大陸的出現過程、解答現代人起源等問題具有重要價值,“中國百萬年人類史,華龍洞遺址將持續提供有力實證。”
“我們正在抓緊對出土化石進行多學科研究,并逐步擴大發掘范圍。”吳秀杰說,他們將進一步推進華龍洞1號化石點的考古發掘工作,計劃對化石點北側和西側區域展開發掘,發掘面積達85平方米。同時,開展遺址保護區域的考古調查,并對2024年出土的膠結物進行清理和修復。
華龍洞遺址的保護和利用也在同步推進。
2021年,東至縣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簽訂合作協議,共建華龍洞遺址科研科普基地,目前初步完成了華龍洞古人類科普中心建設。
2024年啟動進行的“華龍洞遺址本體保護項目”和“華龍洞遺址陳列館”項目已正式完工。
漫步華龍洞遺址現場,如同置身于古人類主題公園。大棚旁的草坪上,放置著碩大的東方劍齒象、巴氏大熊貓等遠古動物雕塑以及古人類圍獵動物的銅像,栩栩如生地還原著30萬年前的樣貌。
新建的陳列館建筑面積千余平方米,展示了在華龍洞遺址出土的包括“東至姑娘”在內的古人類化石、石器、骨器及大量的動物化石。陳列館利用3D等科技手段展示化石的復原過程,構建具有專業延伸性的交互體驗空間。
陳列館迎來四面八方的游客。遠古洞穴的外觀,給人撲面而來的神秘感。“石破天驚華龍洞:走進30萬年前古人類的家園”,門口“石壁”上的標語直奔主題,讓人仿佛瞬間進入遠古人類世界。館內圍繞華龍洞的秘密、豐富的古人類化石、華龍洞人生活方式、遺址保護利用等主題,設置了四個單元,生動展現了華龍洞遺址的“前世今生”及科學價值。
“以學生團為主的研學游日益火爆,最大日接待量超過了1000人次。”華龍洞古人類遺址景區負責人王祺說,通過考古游、研學游等方式,更多游客近距離感受到百萬年人類史的魅力。
東至縣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成員甘亞磊告訴記者,今年東至縣把研學旅游“串點成線”,著力打造包括“華龍洞古人類遺址”考古研學和“星空之城”科普研學在內的研學主題元素和主題線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