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延長西路619號的上海元代水閘遺址博物館,有一種時光交錯感。站在遺址陳列廳的玻璃棧道上,腳下數千根木樁如森林般矗立,石板間的鐵錠榫泛著銹跡,仿佛正在訴說700年前發生在這片土地上的往事。
元代水閘遺址發現于2001年5月。當時,此處正在建造志丹苑商品房,埋于地下7到12米深處的遺址,在打樁時露出端倪。其后經過考古專家不斷考古勘探、文獻查證、專家論證,確認了這是一處與吳淞江有關的元代水閘遺址,而主持這項水利工程的正是元代的水利專家、書畫家任仁發。文獻記載,任仁發曾在吳淞江支流上修筑石閘6座,目前能夠勘探并完整留存的遺址僅此一座。
經過多次發掘整理,遺址終于在2006年完全展示了全貌。水閘平面大致呈對稱“八”字形,東西長42米、南北寬32米,由閘門、閘墻、底石、夯土等結構組成。作為國內已考古發掘出的規模最大、做工最好、保存最完整的元代水閘,志丹苑元代水閘遺址獲評了2006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規模最大,指的是該遺址總占地面積多達約1500平方米,是同類元代水閘遺址所無法比擬的。而做工最好,是指考古發現此處元代水閘建造工藝非常講究――先打下1萬余根木樁,木樁上鋪木梁,木梁上再鋪木板,木板之上最后鋪石板。為了確保精密,大部分木樁都由工匠用毛筆蘸墨汁進行編號,而最上層的石板之間則用銀元寶形狀的鐵錠榫固定。
鐵錠榫
“大家站在玻璃棧道上往下看,凡是手不可觸摸的地方都已距今七百多年了,包括一塊磚,一個石子,一根木樁……”根據講解員的講解,可以看到地表以下7米多的遺址陳列廳里,700多年前的水利工程遺址一覽無余。
帶著墨書和八思巴文戳記的木樁,以網格狀布局成片深嵌于淤泥中,形成立體支撐網。“每根木樁都是經過精準定位。”現場講解員指著縱橫交錯的木樁解釋,700年前工匠采用墨書記錄編號,再用八思巴文(元代官方文字)蓋戳驗收。
閘底處采用了四層防滲結構,底石下依次鋪設木板、木梁、地釘,各塊木板拼合后再用鐵扒釘加固,并涂抹上油灰麻筋,潮汐沖刷下滴水不漏。該技術改良自宋代《營造法式》,堪稱古代版的“點線面結構力學”。
遺址上,嚴絲合縫的青石地基引人注目。這些采自太湖的青石,質地堅硬且耐水蝕。每塊石料都按尺寸精心打磨,既能相互嵌合,又能減輕水流沖擊。石塊與石塊之間,還穿插著“鐵錠榫”—— 形狀如同元代的銀元寶,兩頭寬中間窄,嵌入石塊預留的槽口中,隨著水流壓力的增加,反而會越卡越緊,將分散的石塊牢牢“鎖”成整體。鐵錠榫與石板咬合處還附著些許灰白色物質,是油灰麻筋,黏若膠漆,防水防腐,讓閘體在水蝕中巋然不動。
漲潮閉閘攔沙,退潮開閘沖淤。這座水閘不僅是元代水利工程的“活化石”,更是中華文明與自然對話的智慧結晶。遺址中斑駁的木樁殘件,七百年前的墨痕仍在木紋間若隱若現,與展廳外現代化的城市天際線在玻璃窗上疊成雙重影像。任仁發或許不會想到,他們為治理水患而創造的工程奇跡,最終成為中華文明“知難而進、精益求精”的精神注腳。那些被毛筆編號的木樁、用鐵錠榫固定的石板,不僅撐起了一座屹立七百年的水利工程,更構筑起一座永不崩塌的智慧豐碑——它提醒著我們,在追逐科技進步的路上,先民對自然的敬畏與巧思、對待工程的嚴謹與細致,始終是照亮未來的精神火炬,也讓我們在跨越時空的對話中,讀懂何為“了不起的中國智慧”。
原標題:《普陀·遇見新視角|走進元代水閘遺址,解碼先民治水智慧》
欄目編輯:顧瑩穎 文字編輯:趙菊玲
來源:作者:陶欽憶 施旖雯 易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