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建筑的脊獸數量嚴格遵循等級制度,數量越多,建筑等級越高。屋脊獸的數量通常為單數,如3、5、7、9,最多不超過9個:普通建筑可能僅有1—3個脊獸;王府、寺廟通常為5—7個;故宮主要宮殿一般為9個(如乾清宮、坤寧宮);而太和殿的屋脊數量則達到了10個,分別是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狎魚、獬豸、斗牛、行什。這不僅預示著皇權至上,還說明只有皇帝才配享受到“十全十美”的待遇。至于太和殿上為什么是十個屋脊獸,其實還隱藏著一個小故事。
太和殿自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建以來,歷經數次焚毀與重建。康熙十八年(1679年),因御膳房失火,太和殿再度化為廢墟。直至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清廷委任匠作大師梁九主持重建工程。此次重修面臨雙重挑戰:一是材料短缺,巨木資源枯竭,需創新工藝以節省用料;二是形制傳承,需在“依明制重建”的框架下,平衡禮制傳統與實用需求。
在此背景下,梁九以“模型先行”“以小拼大”等技法,在保持明代形制的基礎上,對梁架結構進行改良。例如,將原設計的“九檁重檐廡殿頂”調整為更穩固的“十一檁重檐廡殿頂”,增加檁條數量以分散屋頂荷載。
對太和殿的這次重建,改變了它原來的九開間形制,變成了十一開間。只是建筑面積嚴重縮水,大約是明初奉天殿的1/2。原因有兩個,一是找不到初建時的巨型楠木;二是為了防火,取消了東、西斜廊。屋頂排瓦也發生了變動,排完9個神獸后,每個屋角余出一塊位置,恰能多放一塊瓦。梁九決定,這塊空地不能浪費,決定補上一個新的瑞獸,且上報康熙,康熙允。瑞獸排行第十,就叫它行什(十)。
“行什”形象猴面、鳥喙、持金剛杵、背生雙翼,疑似融合雷神(雷震子)與道教雷公的特征。作為雷神化身,行什被賦予“鎮壓雷火”的職能,寄托了木構建筑避災的樸素愿望。
十獸中狻猊(鎮火)、狎魚(興雨)、斗牛(鎮水)與行什(防雷)共同構成防災序列,體現古人“以象征御災異”的智慧。
十脊獸成為太和殿的專屬標識,后世再無建筑敢僭越。這一設計通過《工程做法則例》的制度化,確立為皇家建筑的最高標準。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陳品
編輯/陳品
排版/王靜
微信號|bqttfk
微信號|bqyiping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