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熬了個大夜,看世界斯諾克決賽,振奮人心。
中國斯諾克選手趙心童,以18-12戰勝威爾士名將馬克·威廉姆斯,成為首位奪得斯諾克世錦賽冠軍的中國及亞洲選手,創造了斯諾克運動的歷史。
上一次能挺進決賽的,還是2016年的丁俊暉,只可惜不敵馬克?塞爾比,獲得亞軍,這也是他在斯諾克世錦賽的最好成績。
此后丁俊暉因為發揮不穩定,失誤了幾次,遭遇粉絲指責甚至網暴,再加上性格內斂,內心積壓太重,光環持續消退。
那時候覺得,中國人將與斯諾克冠軍無緣,但萬萬沒想到,半路殺出個趙心童,一路過關斬將,打破了西方對于此項賽事的壟斷。
我跟蹤了他的全部比賽,全程只能用驚訝去形容。連“75三杰”,也連連稱嘆,絕對的斯諾克天才選手。未來趙心童很可能成為“火箭”奧沙利文的繼承者,但國人已經敲定了趙心童的新稱號:
“中國準神”。
昨天我跟一個這方面比較專業的朋友聊天,他說,不出意外,接下來中國人,很可能反向取代英國在斯諾克的地位。為啥呢?
數據顯示,2025 世錦賽 32 強里,中國有 10 個人,平均年齡 26 歲;英國只有 9 個人,而且平均年齡 40+,年輕斷層顯著。
現在斯諾克是英國老登的運動了,英國的年輕人都跑去搞電競了,搞那些可以拍照發INS的運動,其實斯諾克整體觀眾數和獎池都是上升的,只是被英國年輕人自己拋棄了,現在全世界的斯諾克新生代幾乎都是中國人。
這其實歸功于國內強大的群眾基礎和工業能力。
這些年,無論是在城市還是鄉村,都能看到臺球廳的身影。臺球運動門檻相對較低,對場地和器材的要求不高,且規則簡單易懂,容易上手,因此受到廣大民眾的喜愛。
而工業能力就更離譜了,最近幾年中國臺球桌每年產量接近100萬臺,占比全球85%左右。其中,東莞是全球臺球產業的核心樞紐之一,而江西玉山則是全國最大的臺球桌板材生產基地,出口英國、意大利等 70 多個國家和地區。
工業的集群效應,降低了臺球的生產成本,而群眾基礎較大又放大了這個行業的收益,于是這些年臺球廳又出現了新一輪的火爆,主要集中在商場的高端臺球廳,也成為了中年男人的棲息地之一。
感興趣大家可以去了解。
但我今天想繼續借世界冠軍趙心童,講講教育。
先講講趙心童過去的故事。
他祖籍在陜西西安,父母都是深圳的醫務工作者。
趙心童7歲那年在深圳家樓下的臺球桌上第一次接觸斯諾克,沒過多久就喜歡上了這項運動,天天磨著父母去打臺球。
在那個大家都認為打臺球是不學無術,社會小黃毛才喜歡的運動時,他的父母卻認為,斯諾克是紳士運動,在國外很高級,孩子喜歡,那就當熱愛去支持。
一來二去,竟然發現孩子有這方面的天賦。
于是趙心童在10歲那年,父母給他買了一張斯諾克球桌,而且為了讓孩子專心練球,還將家里其中一個大房間改造為球房,并聘請了教練。
趙心童初中的時候,在學校的成績很好,處于班級前三。那時候他媽媽問他,未來上了大學,畢業后想干嘛?
趙心童說,打球。
于是父母商量,孩子這么喜歡,毫不猶豫就回答了打球,那么大學畢業了再打球,還不如現在就打,于是從那天開始,父母力排眾議,抵抗住來自學校老師、鄰居,甚至親人的質疑,堅持讓孩子好好練球。
2009年,趙心童休學,開始專攻臺球,并拜師伍文忠。后又在父母的支持下,去英國留學,進入斯諾克學院,成為職業球手。
2023年,趙心童出于好心,幫朋友下注,不知道違規,結果因涉嫌賭球被禁賽1年8個月。被禁賽后的趙心童,沒有受到父母的責備,而是安慰。
讓他繼續努力練球,不辜負球迷的信任,也要為中國斯諾克爭光,于是有了趙心童今天的冠軍之路。
通過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到趙心童成為冠軍,并不是偶然,而是有一個很好的父母。
父母從西安去了深圳,有了國際化視野,認為條條道路通羅馬,讓孩子充分接觸所有運動,找到孩子的熱愛和天賦,并在成績很好的情況下,力排眾議支持孩子追求自己的熱愛,發揚自己的天賦,這都是難能可貴的品質。
看到這里,肯定會有人質疑。這必須是好家庭,經濟強大才能支撐起孩子從事斯諾克。
的確,趙心童的人生開局就勝過很多人,父親曾任深圳羅湖區人民醫院副院長、外科專家,退休后任松崗人民醫院工會主席。母親文安笑是資深護士,長期在醫療系統工作。
家庭幸福,條件優越,我想這才是他成就夢想的基石和底氣。
但是在我身邊,比趙心童家庭好的不在少數,但有其父母認知的卻幾乎是鳳毛麟角,大多數是隨大流隨大眾,熱衷于雞娃,流程化作業,早早給孩子背上沉重的書包。
其實對于孩子的教育,更多在于父母的魄力,而不是經濟。比如丁俊暉,其實家庭也一般。
父親丁文鈞,曾經營小超市,在發現兒子的臺球天賦后,關掉超市開設臺球廳,還賣掉宜興的房子,舉家遷往東莞,為丁俊暉提供更好的臺球訓練條件,全力支持兒子的臺球事業。
雖然丁俊暉沒有成為世界冠軍,但是全球亞軍的經歷,早已甩開大多數人,而獲得到的人生價值,早已助他實現財務自由。
丁俊暉和趙心童唯一的區別,其實我在大賽中觀察過。
丁俊暉,只要一丟球,就會很緊張,仿佛下一刻就會崩掉,而趙心童丟了球,則很坦然,有時候甚至會微微一笑,隨后再起身沖鋒,連國外的評論員都說,這是少有的王者氣質。
其實這也跟兩個人從小的生活環境有關。
丁俊暉,在父母孤注一擲后,變賣家產后,壓力就都給到了丁俊暉,丁俊暉知道自己不能輸,所以桿桿求贏,反而這種訴求,導致他的大賽體質非常敏感。再加上中國第一人的稱號,讓他壓力倍增,心態不穩。
所以,我一直認為丁俊暉承擔很多,壓力太大,能打到現在,也是一個牛人,大家應該為他送上掌聲。
而趙心童,父母更多是支持,盡力就好,沒有嚴格要求一定要贏,甚至在禁賽后,父母都沒有責備過他,這樣的趙心童則有了更容錯坦然沉穩的心態。
這個在現實生活中,也經常看到同樣的案例。
之前一個讀者跟我說,變賣了房子,全家5口人擠在一套不足50平米的北京西城學區房,結果孩子成績,一天不如一天。他們非常痛苦。
我問,你們是怎樣教育孩子的?是不是說全家人擠在這里就為了你?要不是你,我們會住這樣的房子嗎?我們都這樣了,你還不好好學習?
最后他承認,說過這樣的話。
大多數家長,自己這輩子都過不明白,反而要求孩子一定要成龍成鳳,可能嗎?
孩子是用來愛和鼓勵的,不是用來壓迫和刺激的。小小孩子背負太多,又怎么能健康成長呢?最后都變成了心理疾病。
這就是我之前頻繁在講,對孩子“愛而不期待”的邏輯。
父母愛孩子,給予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在他們小的時候,建立了一個好的習慣,帶他們看更大的世界,體驗不同的愛好,找到他們的熱愛和擅長,支持和發揚。
條條大路通羅馬,這句話會在接下來學歷惡性內卷的時代,含金量會不斷上升。
如何讓孩子跳出內卷,這才是對父母的考驗,而這個考驗絕不是錢,而是認知。
如果實在找不到,那就讓他們健健康康,快快樂樂地過自己的生活。一旦父母有這種心態,孩子會養得很好,而且最終結果也要比身邊的大多數人強不少。
前幾天94歲高齡的巴菲特,在股東大會上,給年輕人留下三句話:
1、選對伙伴,勝過努力
2、找到不掙錢,也愿意干的事業
3、保持學習,做一個快樂的人
其實這三句話也是給所有父母聽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伙伴,你們的一言一行都會對他們產生巨大的影響,他們會朝著你們的方向行走,所以要做好一個能讓他們變好的伙伴。
找到他們的熱愛,而不是功利性的賺錢。事做好了,錢自然而來,事做不好,多想賺錢都沒用。
教育的關鍵就是要讓孩子相信自己有變好的力量,并且相信自己未來可期。
培養他們保持學習的習慣,讓他們成為快樂的人,那孩子基本就可以過好這一生,而且他們的精彩,絕對是父母所想象不到的。
接下來我找機會會講,如何跳出內卷和父母教育孩子的頂級方法論。
本文完,如果喜歡,請點擊在看。關于投資分享、實操思路、人生感悟和一線資訊,都會放在星球,有需要的讀者,可掃描文末二維碼加入后閱讀。歡迎跟9600多投資愛好者共同成長,日富一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