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時報援引路透社報道,在印控克什米爾地區帕哈爾加姆鎮發生針對游客的槍擊事件造成20多人死亡后,特朗普表示,印度得到美國的全力支持。特朗普在“真實社交”網站上表示:“克什米爾傳來令人深感不安的消息。美國堅定地與印度站在一起,共同打擊恐怖主義。我們為遇難者的靈魂祈禱,也為傷者早日康復祈禱,印度總理莫迪中斷了沙特阿拉伯之行返回國內,他批判這一“令人發指的行徑”,并承諾將把罪魁禍首“繩之以法”。他在一份聲明中強調:“他們的邪惡計劃永遠不會得逞。
恐襲發生后,一個名叫“抵抗陣線”(TRF)的組織發布聲明,聲稱對此次襲擊負責。該組織是總部位于巴基斯坦的“虔誠軍”的一個分支,成立于2019年印度政府取消印控克什米爾地區的自治權之后。網絡流傳的聲明中,該組織認為,此次恐襲事件是“對印度定居者的回應”。
公開資料顯示,“虔誠軍”是活躍于巴基斯坦和克什米爾的伊斯蘭極端組織,與“基地”組織關系密切,多次對印度發動大型恐怖襲擊,其直接訴求是終結印度在克什米爾地區的管治。
印度軍隊(資料圖)
印度內閣安全委員會決定:印度立即暫停執行《印度河河水條約》,停止河水共享的合作,直到巴基斯坦“可信且不可撤銷地”放棄對跨境恐怖主義的支持。關閉印巴之間印度一側的阿塔里綜合檢查站。禁止巴基斯坦公民持南亞區域合作聯盟免簽計劃(SVES)簽證前往印度。此前簽發給巴基斯坦公民的任何SVES簽證均視為已取消。目前持SVES簽證在印度的巴基斯坦公民必須在48小時內離開印度。
其實,印巴之間的矛盾早就埋下了種子。這次槍擊事件只是個導火索,背后藏著更復雜的歷史恩怨。1947年,印巴分治時,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就讓兩國鬧得不可開交。印度說克什米爾是自己的,巴基斯坦也不甘示弱,稱這個地區大部分人口是穆斯林,理應歸巴基斯坦所有。最近幾年,印度政府對克什米爾采取了一系列強硬措施,比如2019年取消了克什米爾的自治地位,還允許印度教徒在當地購置土地。這一舉動讓巴基斯坦徹底炸鍋,認為印度是想通過改變人口結構,把克什米爾“印度化”。
莫迪(資料圖)
當下,軍事對抗從陸地蔓延到海洋。 近日,印度“加爾各答”號驅逐艦在阿拉伯海發射“布拉莫斯”導彈,這種俄印聯合研制的超音速導彈,7分鐘就能從海上打到伊斯蘭堡。 印度海軍發言人特意強調:“我們擊中了300公里外指甲蓋大小的目標。 ”而巴方次日就曝光了從土耳其秘密引進的“可汗”導彈,射程覆蓋新德里。在克什米爾前線,雙方士兵的較量更原始。 印軍第15步兵師的阿尼爾上尉說:“巴軍半夜用擴音器放寶萊塢神曲,等我們探頭就開槍。
印度軍隊(資料圖)
巴基斯坦鐵道部長拉希德公開警告:“我們的核武器只有一個目標——印度。 如果你們想打,我們有130枚核彈隨時待命。 ”根據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2023年報告,巴基斯坦實際擁有約165枚核彈頭,其中90%部署在射程覆蓋印度全境的導彈上。
巴基斯坦的“沙欣-3”中程彈道導彈射程達2750公里,從伊斯蘭堡發射可打到印度最南端的科摩林角;而“巴布爾-3”潛射巡航導彈能從阿拉伯海隱蔽攻擊孟買或新德里。
其實,這次事件突發,印方在盲目和沖動下作出行動,所以,印方為了掌控主動權,也為了顯示威嚴,關閉河流閘門,導致巴勒斯坦有些地方的民眾和田地缺水。其實,從區域和平,和國家經濟發展的角度來講,印方的應激反應是不理智的,也是不克制的。南亞次大陸的烈日炙烤著干涸的土地,印度關閉河流閘門的舉動讓巴基斯坦的農田裂開無聲的傷口。殊不知,當邊境的槍聲與缺水的焦灼疊加,這場危機已不僅是兩個國家的對抗,更是對人類文明底線的叩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