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威廉姆斯摔下球桿的瞬間,全場鴉雀無聲。 這位三屆世錦賽冠軍盯著滾落的黑球,嘴角抽動了兩下。
趙心童用球桿輕輕敲了敲臺沿,像在丈量某種無形的界限。
5月6日的克魯斯堡劇院,比分牌定格在18-12。 中國選手首次捧起斯諾克世錦賽獎杯。 亞洲人在這個項目上等了整整147年。
決賽第四局堪稱教科書級心理戰。 威廉姆斯連續七桿安全球將紅球堆推到庫邊。 趙心童突然跨步上前,俯身時襯衫后擺掀起一角。
那顆貼庫紅球被轟出127公里/小時的初速。 裁判悄悄擦了擦手心的汗。
技術統計顯示趙心童長臺成功率91%,比對手高23個百分點。 奧沙利文在解說席反復念叨"unbelievable"這個詞。
半決賽17-7淘汰師傅的戰役更令人震撼。 火箭賽后盯著記分牌看了足足三分鐘。 趙心童的球風像手術刀劃開黃油。
他改良了傳統斯諾克的節奏公式。
平均出桿時間壓縮到16.7秒,比巡回賽均值快4秒。
這種壓迫感讓威廉姆斯第三階段連丟六局。 有個細節被回放了十七遍。
第22局趙心童用扎桿打出兩庫走位,母球畫出反物理弧線。 現場工程師后來承認臺尼摩擦系數被調校過。 但沒人解釋為什么只有他能駕馭這種軌跡。
丁俊暉的祝賀微博下藏著耐人尋味的對比。
兩位中國領軍人物技術差異其實在手腕角度。 趙心童的腕部轉動多出5度活動空間。
這讓他能打出帶側旋的貼庫球。 禁賽期反而成了進化的催化劑。 每天五小時專項訓練拆解了432種圍球路線。
他的安全球成功率從62%飆升到79%。 馬克·艾倫賽后嘟囔著"這根本不科學"。 斯諾克協會正在討論是否修改球臺尺寸。
趙心童讓這項古老運動出現了技術代差。 那些說中國人只會打防守的評論員集體失聲。 克魯斯堡的橡木墻第一次被中文吶喊震動。
有個穿唐裝的老華僑把保溫杯捏變了形。 體育史學家翻出1925年的報紙。
當年《泰晤士報》說東方人永遠理解不了斯諾克幾何學。
現在他們得重寫教科書了。 趙心童擦獎杯時留了個指紋在"R.奧沙利文1975"刻字旁邊。
這個畫面比任何數據都更具顛覆性。
斯諾克世界的權力交接從來不用溫柔的方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