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稱帝至1912年溥儀退位,中國共經歷24個朝代,產生422位皇帝。
在這兩千多年漫長的封建君主專制社會里,作為最高統治者的帝王手執權杖擘畫著帝國的千秋萬代。
若論歷史影響,我們會想起秦始皇橫掃六合,統一中國,漢武大帝遠逐匈奴,使其王朝成為一個民族永遠的名字,若論政治謀略,我們會仰視于漢高祖劉邦以三尺劍奪天下,也會津津樂道于朱元璋以乞丐逆襲為天子的傳奇。
但如果從個人能力來看,唐太宗李世民才是最強的存在。
正如偉人所言:
“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
《資治通鑒》的作者、北宋政治家司馬光亦言:
“唐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驅策英雄……蓋三代以還,中國之盛,未之有也。”
對后世的文人來說,唐太宗代表了一個文治武功理想地結合起來的盛世。
縱觀其一生,唐太宗似乎完美書寫了“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下馬定江山”的真命天子形象。
從十八歲起兵反隋,八年時間掃平天下,繼位后開啟貞觀之治,賓服四夷,開疆拓土,幾無敗績,其個人素質更是了得,極擅騎射,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
更難得的是,他虛心納諫,政治開明,能夠容忍逆言批評。
如果有玄學,唐太宗就是天命所歸的人物,對他而言似乎沒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
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
什么是天選之子?即是指被老天選中,注定一生不同凡響,擔當起非常重要的使命之人。李世民就是那個時代的天選之人。
598年,李世民出生于關隴軍事貴族家庭,他的曾祖父李虎官至西魏八柱國,父親李淵世襲唐國公。
李世民幼時聰明機智,見解高明深遠,每臨關鍵大事剛毅果斷。
615年隋煬帝在雁門被突厥包圍,十七歲的李世民前往救援,通過布置疑兵,讓突厥始畢可汗誤以為隋朝大軍云集,以此逼退突厥。
當然,歷史上天資聰穎的經天緯地之才不少,但像李世民這種出道即巔峰的人物幾乎絕無僅有。
按照現在的法律,十八周歲才算成年,而李世民在青春懵懂的年紀就已帶兵指揮打仗,逼退突厥大軍。
此后李世民繼續上演其開掛人生,616年,李淵出任太原留守,李世民跟隨,豪擲千金供養門客,群俠大盜,以謀劃起義反隋。
617年七月,李淵在太原正式起兵,十九歲的李世民被封為敦煌郡公、右領軍大都督,統帥右三軍,在反隋首戰中以誘敵設伏的方式擊敗隋朝大將宋老生。
此后五個月里,和兄長李建成分兵南下一路破敵,于617年十二月攻占長安。
618年五月,隋恭帝楊侑禪位于李淵,李淵改國號為唐,李世民受封尚書令、右武侯大將軍,進封秦王,加授雍州牧。這一年李世民年僅二十歲。
按理說,能夠封王拜將已是人中龍鳳,但世人眼中的人杰天花板不過是李世民起步的門檻。
唐朝建立后,李世民開啟戰神模式,當時正處隋末亂世,諸侯割據,百姓起義風起云涌,即所謂的“十八路反王,六十四路煙塵”。
此后唐朝定下定鼎關中,東出中原以爭天下的戰略。618年九月,李世民被任命為元帥討伐隴右軍閥薛仁杲。
兩軍在折墌城相持,薛軍十余萬,氣勢強盛,多次前來挑戰,李世民按兵不動挫其銳勢,挖深溝筑起高高營壘,雙方足足相持六十多天。
待薛軍糧食已完,李世民命部將扎陣以誘敵出擊,自己親率精銳騎兵繞背后發起突襲,一舉擊敗薛仁杲,平定隴右。
619年十月,劉武周在東突厥支持下攻陷山西,連李淵的晉陽老巢都丟了,唐軍守軍潰不成軍,留守晉陽的齊王李元吉攜妻小連夜逃回長安,關中震動驚駭。
李淵不敢正面交鋒,只求保守關中。危急時刻,李世民再次挺身而出,率關中騎兵主力踏冰而渡過黃河決戰。
在與劉武周部將宋金剛對壘時,李世民料定宋金剛奔走千里,孤軍深入,意在速戰,遂鞏固營壘,養精蓄銳以挫其鋒芒。
經過三個月的僵持,宋金剛終因軍眾饑餓而逃遁,李世民趁機追擊,以包圍夾擊戰術擊潰宋金剛主力,隨后一鼓作氣,收復山西失地,劉武周奔到突厥,不久被殺。
此時,唐朝已牢牢掌控關中,正式參與到逐鹿中原的游戲。
而中原地區的形勢已很明朗,分別被河南軍閥王世充、河北軍閥竇建德占據,二者與李唐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620年七月,李世民掛帥統率十萬大軍攻打實力相對弱小的王世充,不到半年攻克十余州,王世充僅以洛陽孤城自守。621年竇建德率兵十余萬來援救王世充。
唐軍陷入腹背受敵局面,諸將皆勸李世民撤軍。
但李世民堅定認為王世充糧食已盡,內外離心,可坐收敵軍破敗之功。竇建德新近攻破孟海公,將官驕傲士兵怠惰,可以戰勝。
于是李世民親自率領騎兵三千五百人奔赴虎牢關迎戰竇建德,并再次玩起防守反擊的戲碼。
竇建德率全部兵馬陳列軍隊在汜水之上,綿延數里,吶喊挑釁,諸將大為恐懼。
唯有李世民沉著淡定,按兵不出,只等敵軍氣勢衰竭。隨后親率騎兵發起攻擊,敵軍措手不及,紛紛潰散。
李世民追逐三十里,斬首級三千多,俘虜賊眾五萬,在陣中活捉竇建德。隨后李世民將竇建德帶到洛陽城下。
此時的王世充兵盡糧竭,心理防線徹底崩潰,遂帶領他的官屬兩千多人開城歸降,由此中原全部平定。
李淵為表彰其功勞,冊封其為天策上將、陜東道大行臺,位在王公之上。這一年李世民年僅二十三歲。
622年初,竇建德舊將劉黑闥舉兵造反,占據河北洺州,李世民率軍討伐,斷絕糧道,對峙兩個月,逼迫劉黑闥求戰,隨后挖開攔河壩,將其主力淹沒,河北再次被平定。
626年,二十八歲的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奪取太子之位,一個月后又逼迫李淵禪位,自己當了皇帝,改元貞觀。
弒兄逼父大概是李世民一生唯一的污點,但瑕不掩瑜,道德上的虧欠絲毫不影響李世民成為一名偉大的帝王。
繼位后的李世民雖然不再輕易上戰場,但其開掛的戰神輝煌依舊沒有停歇,深刻詮釋了什么是內戰內行,外戰依舊內行。
面對周邊少數民族政權的不斷侵擾,他一改過去中原王朝修障筑塞消極防御的方法,而是采取富國強兵、以戰止戰的積極防御戰略。
628年,李世民殺夏州割據勢力首領梁師都,實現唐朝統一全國。630年令李靖出師塞北,滅亡東突厥,一舉掀翻其東亞霸主地位,從此李世民被尊為“天可汗”。
635年派李靖、侯君集、李道宗擊敗吐谷渾,大唐勢力首次滲透至青藏高原,640年,李世民派侯君集滅高昌,設置安西都護府,統管西域各國。
645年,李世民親征高句麗,奪取遼東數十座城池,但沒有完成滅國,這大概是李世民戎馬一生唯一的不算贏得徹底的“敗仗”。
同時,李世民派李勣消滅漠北薛延陀汗國,在漠北設立安北都護府,在漠南設立單于都護府,在此期間又擊退松贊干布的吐蕃,迫使吐蕃稱臣。
要知道,松贊干布十二歲繼位贊普,數年間統一西藏,被吐蕃視為神一樣的存在,可在李世民面前不過是剛入法眼的門檻。
經過十幾年的征服,到649年李世民病逝前,已建立南至羅伏州(今越南河靜)、北括玄闕州(今俄羅斯西伯利亞安加拉河地區)、西及安息州(今烏茲別克斯坦布哈拉)、東臨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遼闊疆域。
唐太宗之賢,自西漢以來,一人而已
李世民在位期間雖然打了不少仗,但絕非窮兵黷武之君。比如漢武帝雖然偉大,但打了一輩子仗,擊敗匈奴吞并四夷,但最后搞得國庫空虛,財政虧空,民變四起。
相比之下,李世民不僅取得赫赫戰功,對內也能文治天下,實現國泰民安,開創“貞觀之治”,其謚號太宗文皇帝并非浪得虛名。
李世民十分重視農業生產,制定一系列重農政策,比如獎勵墾荒、輕徭薄賦、增殖人口、興修水利。
在李世民的努力下,全國戶籍人口從繼位初期的一百二十萬戶增加至貞觀末年的三百八十萬戶。
同時李世民統治下的貞觀時代還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不歧視商業的時代,還給商業發展提供許多便利條件。
新興商業城市像雨后春筍般地興起,世界出名的商業城市有一半集中在中國。
除了沿海的交州、廣州、明州、福州外,還有內陸的洪州(江西省南昌市)、揚州、益州(四川省成都市)和西北的沙州、涼州,首都長安和陪都洛陽則是世界性大都會。
隨著安西都護府的設立,絲綢之路再次成為連接東西方的紐帶,商旅不絕于途,品種繁多的大宗貨物在歐亞大陸往來傳遞。
中外商人云集長安,東西兩市各有22行,城市商賈絡繹不絕。
除了采取重農措施,李世民在政治、司法、文化也有很大貢獻。如:完善科舉、減輕刑罰、復興儒學、加強民族融合等。
當然,歷史上的封建鼎盛時期皆如此,可能開元盛世要比貞觀之治更加繁華。
而李世民之所以偉大,有一個非常重要且唯一的優點就是從諫如流,聽得進批評意見。
歷史上不乏有作為的君主,但能夠虛心接受批評屈指可數,尤其是封建君主專制統治下的社會。
不用說雄才大略的帝王,就算是中才以上的皇帝哪個不是唯我獨尊、乾綱獨斷。
敢有忤逆之言就是犯上大不敬,輕則丟官,重則掉腦袋。比如明太祖朱元璋時期,再如清朝康雍乾時代。
這些君主都很厲害,但臣下皆戰栗不安,正所謂伴君如伴虎。
有人說宋朝和明朝中后期的士大夫也敢于直諫,很有氣節。但這些在位的皇帝,其能力和功績比不上唐太宗分毫。
而作為天之驕子、能力絕頂的李世民能夠做到從諫如流真的非常不容易。
具體來看,他擴大諫官的權力,鼓勵臣下直諫批評自己。
李世民在位23年,進諫的官員不下35人,馬周、孫伏伽、褚遂良皆以極諫知名,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魏徵(魏征)。
他一人所諫前后200余事,數十萬言,有時上疏言辭激切,無所顧忌,批評之尖銳讓人難以忍受,搞得李世民無地自容。
據記載,有一次,李世民得到一只好的鷂鷹,將它置于臂膀上,遠遠望見魏征走來,便藏在懷里,而魏征故意站立許久,上奏朝政,鷂鷹最后竟被悶死。
不過雖然魏征言行多有沖撞,但李世民認識到他忠心奉國,有利于國家長治久安,故對其進言多所采納。
誠然,魏征是古今有名的諫臣,但李世民的開明才是他極言直諫的重要原因。魏征自己也坦然回答:
“陛下導之使言,臣所以敢諫,若陛下不受臣諫,豈敢數犯龍鱗?”
試想若非李世民,放在任何一個朝代,以魏征的耿直性格,恐怕早就死一百回了。
當然,除了魏征,李世民手下還有許多能臣干將。
比如文有房玄齡、杜如晦,武有李靖、李勣、侯君集,民間傳頌的門神秦叔寶和尉遲恭也是李世民手下的得力干將。
正是在李世民的英明領導下,在一班名臣良將的努力下,才有了享譽后世的貞觀之治,實現政治清明、經濟繁榮、文化昌盛、社會安定的大好局面,為開元盛世奠定基礎。
文武全才的六邊形戰士
李世民除了文韜武略,其個人也是文武全才,身體強悍。
史書記載:李世民年輕時力大無比,隨身兵器中,最有名的是一張兩米長的巨闕天弓,單兵作戰能力極強,兩軍對戰之際往往親自上陣殺敵,騎射技藝天下無雙,百發百中。
616年李淵出任太原留守,當時有高陽賊酋魏刀兒來攻,李淵深入賊人陣營無法脫身。
十八歲的李世民不顧個人安危,率精銳騎兵突圍而進,弓箭所射,敵軍潰散,在萬眾之中救出李淵。
太原起兵后,在與宋老生的對戰中,李建成墜落馬下,宋老生趁勢攻擊,危在旦夕間,李世民率領兩千騎兵沖殺出來,大敗宋軍,趁勢斬殺宋老生。
在此后掃除各路軍閥的戰爭中,李世民常常率領數十騎兵輕裝偵察敵軍,絲毫不懼。
620年七月,李世民與王世充激戰正酣,在一次交戰中,王世充麾下勇將單雄信爭先進攻,幾乎將李世民活捉。
李世民不慌不忙,張弓箭左右射擊,敵人皆應弦而倒,不僅脫險,還俘虜了王世充的大將燕頎。
621年二月,李世民在北邙山(洛陽附近)再次與王世充交戰,自己挺身在前,率騎兵發起沖鋒。
與屈突通里外呼應,與敵軍拼死作戰,從早晨一直戰到下午,俘獲、斬首八千人,打得王世充不敢出戰,只是環城自守。
在幾個月后的虎牢關之戰中,李世民以三千五百精銳騎兵迎戰竇建德十萬之眾。
戰斗伊始,李世民在密林中設伏,帶尉遲敬德及數名騎兵誘敵,并對尉遲敬德說:“我拿弓箭,你手握長槍,就是來一百萬人又能拿我們怎么樣?”
在李世民眼里,竇建德的十萬大軍盡是烏合之眾,根本不放在眼里。
在離竇建德營地三里處,李世民與敵軍游兵相遇,隨后拉弓射箭,射死對方一員將領,并大喊“我是秦王”。
竇建德軍中出動五六千騎兵追趕,跟隨李世民的人都嚇得變了臉色。唯有李世民淡定自若,讓手下人在前面走,自己和尉遲敬德殿后。
只要追兵快趕上就拉弓放箭,先后射殺數人,尉遲敬德也殺死十幾人,嚇得追兵不敢進逼,只得遠遠跟隨。
在虎牢關決戰時,李世民更是率史大奈、程咬金、秦叔寶、宇文歆等揮動大旗直接突入陣后,沖殺敵軍,活捉主帥竇建德。
同時,李世民出身頂級貴胄,并非只懂槍棒,而是有著很高的文化涵養,尤其是書法、詩詞有很高的造詣。
在他的推動主持下,利用兩年多時間完成《五經定本》,于貞觀七年向全國頒行,成為全國官學和私學的統一教材,將其作為明經科舉考試的標準。
同時修撰前朝和本朝的國史,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歷史學理論著作《史通》就是在貞觀時期完成。
另外,李世民珍愛《蘭亭集序》,親自參加音樂實踐,指點梨園教習。
綜上,李世民在位二十三年,中國社會方方面面取得長足進步,開啟了歷史上有名的盛世年代。
往事約千年,昔日的大唐崢嶸歲月已成為滾滾東去的江水,但塑造輝煌的主角卻宛如流星,被歷史銘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