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碰撞 民聲的回鳴
有品格 有良知 有深度 有溫度
《人世間》劇照 圖源網絡
第三只眼睛看老媽
文/東方木
老媽滿頭銀發,但依舊精神矍鑠,神采奕奕,生活完全自理,飲食起居極為規律,每天鍛煉身體,樂此不?!@無疑極大地減輕了我們的負擔,不過她的“難相處”一如既往。
一、批評與自我批評
老媽那一代人是在“批評與自我批評”中成長的,但其實真正掌握并善于運用的是批評,這種批評帶著明顯的自以為是,如“網上什么都可以說嗎?就沒人管管?”她看不慣的東西很多,一些球友偶議國事時的不敬之詞使她憤然斷絕來往,……她聽不進不同意見,還常常上綱上線,圈子越來越小,最后人際交往完全退回家庭。
在家庭中她的不寬容更為明顯,凡事都要自己說了算,芝麻大的事情都要爭個是非高低,不僅如此,長期以來她似乎養成了一種習慣——總要聲討某個人,有時候是老公,有時候是女兒,有時候是兒子,……如果被聲討人確有道德瑕疵或做了錯事,她更會像審囚犯似地義正詞嚴,甚至破口大罵。至于兒媳則是她孜孜不倦的聲討對象,直至在她催促下兒子兒媳離婚,直至兒媳生病去世,聲討依舊在持續。
她申討時很希望有人附和,這樣往往能形成一種聲勢,你一言我一語,越說越來勁,有種找到知音的興奮,以至每隔段時間家里就要開次“批判會”;退而求其次是沒人反對,聽她說話的人偶爾插話,詢問,最好再點頭,表示理解;她很不喜歡有人出來說明情況、適當勸解,那樣會顯得比她高明,是“裝好人”;她尤其討厭反對聲音,有時會一臉無趣地戛然而止,有時則滔滔不絕地反駁;偶爾遇到敢頂嘴的人,她就像被激怒的獅子一樣勃然大怒,那種振振有詞的架勢往往把對方嚇住。
但她并不是同時聲討所有人,好像還挺有策略(應該是無意識的),即在聲討某人時又會稱贊另一人,如貶老公時夸兒子,貶兒子時夸孫女,貶一個女兒時夸另一個女兒,而且都很極端,聲討對象往往被貶得一無是處,欣賞對象則被夸成舉世無雙,……我有時甚至懷疑“團團伙伙”就是這樣形成的吧?隱隱約約覺得好像我們家也有階級斗爭、路線斗爭的影子,有電視劇的窩里斗、宮廷戲,當然沒那么過分,但那種氛圍總有幾分相似,這倒是有助于我們理解傳統文化中的某些精妙。
圖源網絡
老媽長期受的教育是“對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溫暖,對待敵人要像嚴冬一樣殘酷無情”,歷次運動總是要大樹特樹若干英雄模范(都是高大全),尤其要批倒批臭一些階級敵人(一無是處、可惡之極),愛與恨兩種極端心態并存,長此以往沉淀下來,幾乎成為一種思維模式。
老媽也作自我批評,但與批評時的亢奮相比,自我批評的聲音往往低八度,且效果甚微。受時代局限,她不太可能懂心理學,而是深受當年“政治學習”的熏陶,其自我批評主要是檢討自己的態度,如不該發火、說話生硬、處理問題簡單等等。她似乎更期待的是,在做過自我批評后周圍人能表示理解和原諒,那樣她才安心,如在說過別人某些很重的話后,她可能會略表歉意,但如果未得到諒解,就會立刻反唇相譏“小心眼”,“斤斤計較”(令人想起偉人對被整干部自殺的不滿,斥其意志薄弱,經不起考驗)。她批評別人時往往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大刀闊斧,別人批評她時則必須小心翼翼,謹慎用詞,把握分寸,幾乎沒有人敢刨根問底,對那些心理學觸及的深層意識她是不接受的,似乎陰暗面暴露多了就可能被劃到壞人陣營去,批評就可能上升成批判,因而對別人的批評總是抱有一種警惕和敵視。
二、反腐敗與民粹
老媽長期堅持讀書看報,關心國家大事,并喜歡振振有詞地發表意見,她在努力跟上形勢,不想被時代淘汰,但其思維模式已經固化,很自然地成為老粉紅。
有的認識障礙好像是她無法逾越的,如極易被反腐敗的大旗迷惑,他們曾經為反特權、打倒走資派的口號熱血沸騰,至今也沒看清其中的齷齪、卑鄙與殘酷,當再次面對反腐運動時,竟又一次歡欣鼓舞,斗志昂揚,好像忘記了他們那十年經歷的風風雨雨??赡芩麄冏顟涯畹氖悄莻€時代的慷慨激昂,所以至今仍津津樂道,最不愿承認的是當年的上當受騙,因此也就諱莫如深……
圖源網絡
老媽也不是不思考,但思維簡單,簡單的表現之一就是“沒想到”。小到家務上的瑣瑣碎碎,大到國內外局勢,她總是說“沒想到”——外出時往往只想到順利的一面,沒想到不如意的一面;只想到戰爭一旦開打我們必勝無疑,沒想到失敗的可能性;只圖一時痛快,喊口號,大義凌然,沒想到成本和代價以及具體措施、步驟、途徑,……當“沒想到”的情況發生時她往往傻了眼,不知所措,沮喪懊惱,又不愿承認,只是不斷重復“沒想到”;此時如果有人提醒她這一切都是有人從中作梗,或是某些人的陰謀,她會恍然大悟,醍醐灌頂,并立刻投入到新一輪的激情控訴之中。
另一個過不去的坎是民粹,不論什么人、在什么時候、出于什么目的,只要打出愛國主義的旗幟,上升到民族氣節的高度,她立刻頭腦發脹,熱血噴張,思考能力直線下降,完全辨別不出愛國主義后面的各種嘴臉。由于以此劃線是最容易找到聲討對象,且能最快、最有效地辨別出敵我友,因此這是她的最愛。這一點不僅僅是她,也是許多不同年齡段的人都難以逾越的鴻溝,即便是南渡北歸的那一代知識分子也往往因濃烈的愛國主義情結而做出錯判?;蛟S在一個民族被欺凌或剛剛結束被欺凌的時代,只有極少數人才能擺脫狹隘的民族主義心理,對此我們就不必苛求了。
三、感恩
老媽不是一個貪婪的人,她生活簡樸,物欲極低,看不慣年輕人的大手大腳;她也不喜歡怨天尤人,相反一直在說她現在非常知足,衣食無憂,要感謝黨和政府,并為自己無以報恩而慚愧,……我不禁有點奇怪,她為什么從來不感謝老公?說實話,如果沒有老公、沒有軍屬的身份,她作為一個普通醫務人員肯定享受不到現在這些待遇——住房、物美價廉的食堂飯菜以及干休所各方面的照顧,但她從來沒有對老公有一點感激之情,相反不滿特別多,經常滿腹牢騷。
這很有意思,為什么她對周圍的人總是不滿,埋怨這個埋怨那個,但是對那些遙遠而模糊的東西卻那么感激?也許他們年輕時參加革命就是為了反抗家庭,在他們眼里,熱愛祖國、擁護黨與背叛家庭、反抗父母是并行不悖的,“舍小家為大家”意味著為大家就必須舍小家,也只有舍小家才能為大家,所以對“小家”及其成員要反抗、要批評、要斗爭,對“大家”(集體、政府、國家、黨)則要熱愛、要擁護、要感恩。
圖源網絡
集體、政府、國家、黨都是抽象的,“抽象”的東西往往有想象的空間,在想象中容易將其放大、拔高,且抽象的東西往往沒有缺點,不像一個具體的人在日常生活中總是顯現出很多毛病,……中國古代老百姓對皇帝的崇拜也是如此吧?雖然那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但被神話了(也是抽象化了),又很遙遠,接觸不到,因此也容易引發想象,想象的很完美、很全面,很高大(年輕人對明星的崇拜亦是如此),當把對方想象出神圣光輝時,自己也在很大程度上陷入陶醉,……這可能和人類的想象力有關,尤其我們這個特別擅長文學藝術的民族,想象力極其豐富(但邏輯思維較為欠缺)。
四、反思
以上并非老媽一個人的毛病,老爸也有,那一代人很多都有,甚至我們這一代和我們的下一代也有。如不僅僅是老媽,我本人年輕時也曾經對祖國、對人民無比熱愛,對身邊人卻橫豎看不慣;我覺得老媽太苛責,兒子覺得我的嘮叨、數落也太多;我批評老媽思維簡單,但后輩認為我們的視角也多有片面;我嫌老媽情緒化,在年輕人看來我們也經常感情用事,……每一代人與上一代人之間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吧?
老媽就像一面鏡子,我們從中也看到自己的影子,甚至整個民族的積習,對此我們和我們的后代是否都應有所反思?
作者:東方木,女,生于南國,長居北方。熱愛生活,喜歡寫作,幾十年筆耕不輟,時有作品發表。
~the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