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清朝的皇帝們,生前坐擁天下,死后也要極盡哀榮。他們不僅耗費巨資修建皇陵,還專門安排了一群“守陵人”世代守護陵墓。
而且直到今天都有清帝皇陵的“守陵人”,這些人到底是誰?又是誰給他們發工資?
從“貴族”到“難民”
1912年,末代皇帝溥儀退位,清朝的“鐵飯碗”哐當一聲摔碎了。
民國政府雖然承諾繼續給守陵人發工資,但亂世之中,誰還顧得上這些前朝遺老?守陵人的俸祿一拖再拖,最后干脆成了“空頭支票”。
這下可苦了那群八旗子弟。
他們從小養尊處優,除了遛鳥喝茶啥也不會。沒了俸祿,有的變賣家當,有的甚至鋌而走險,勾結盜墓賊偷自家祖墳的陪葬品。
1928年,軍閥孫殿英炸開清東陵,盜走無數珍寶,不少守陵人眼睜睜看著卻無能為力,畢竟連飯都吃不飽,哪有力氣護陵?
不過,也有硬骨頭不肯低頭。
比如清東陵的守陵總管劉福,原本一年能領1300兩銀子,清朝一亡,他帶著族人開荒種地,硬是守住了陵園。
還有些老人每天照舊巡視陵墓,哪怕沒人付錢,也堅持了一輩子。他們說:“祖墳在這兒,魂兒就在這兒,走了算怎么回事?”
所以,這些人不是普通老百姓,而是身份尊貴的八旗子弟,尤其是“上三旗”(正黃、鑲黃、正藍旗)的子孫。
在清朝統治者眼里,只有自家血脈才配得上這份差事,畢竟“自家人最放心”嘛。
守陵人的待遇好到什么程度?舉個例子,地位最高的守陵官員一年能拿1300兩銀子、595石俸米,就連普通士兵的年俸也有100多兩。要知道,當時普通百姓一家子一年能掙10兩銀子就算不錯了!
更夸張的是,這份工作還能世襲,父傳子、子傳孫,簡直是“躺平”就能吃穿不愁的“鐵飯碗”。
不過,守陵人也不是誰都能當的。
選拔流程比現在考公務員還嚴格:先得通過體檢,確保身體硬朗;接著查祖宗十八代,必須是“根正苗紅”的滿族貴族;最后還得考禮儀、文史知識,畢竟要主持祭祀活動,不能丟了皇家的面子。
從“守祖墳”到“護國寶”
新中國成立后,清東陵迎來了轉機。
1952年,政府成立“清東陵文物保護研究所”,把陵墓列為國家重點文物。那些堅守的守陵人后代,搖身一變成了國家職工。
比如李大山,祖上是守陵官員,如今他成了文物修復師,專門修補陵墓里的彩繪;還有謝靜,從小在陵園長大,現在當導游用英語給外國游客講歷史,自豪得不得了。
政府的支持讓守陵人徹底翻了身。
他們住進了新蓋的職工宿舍,工資由國家財政直接發,再也不用擔心餓肚子。
更重要的是,守陵的意義變了,過去是給皇帝看墳,現在是替人民保護文化遺產。一位老守陵人說得好:“從前守的是愛新覺羅家的祖宗,如今守的是全中國人的歷史!”
現代守陵人
如今的清東陵早已不是冷清的陵園,而是年接待百萬游客的5A級景區。守陵人的后代們各顯神通:有的當導游,把慈禧太后的八卦講得活靈活現;有的開農家樂,靠滿族特色菜賺得盆滿缽滿;還有的考進文物局,用高科技設備監測陵墓的濕度溫度。
不過,傳統依然在延續。每年清明節,馬蘭峪鎮的守陵人后代都會自發組織祭祀。他們穿起滿族傳統服飾,擺上貢品,按老規矩磕頭行禮。年輕人或許不懂滿語祭文,但那份對祖先的敬重,隔著百年的風雨依然真切。
誰在給守陵人發工資?
這個問題,不同時代有不同答案:
清朝:工資來自內務府,吃的是“皇糧”;
民國:承諾發錢卻常拖欠,守陵人被迫自謀生路;
新中國:國家財政撥款,守陵人成了“體制內”職工;
現在:工資靠財政+旅游收入,比如門票分成、文創產品,守陵人家族開的民宿飯店也成了經濟來源。
守陵人守的是什么?
一百多年前,他們守著皇權余暉;一百多年后,他們守著民族記憶。從八旗貴胄到國家職工,從盜墓亂象到文物保護,守陵人就像一面鏡子,照見了中國從封建走向現代的風云變幻。
下次你去清東陵旅游,不妨問問導游:“您祖上是守陵的嗎?”,答案或許會讓你肅然起敬。
(全文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