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 春梅狐貍
已出版《圖解中國傳統服飾》
上個月刷到一個視頻,是點評大阪世博會中國館設計,但這次想聊的不是觀點、立場這些,而是“表達”。
(視頻封面)
縱觀歷屆世博會中國館和北京電影節海報,明顯能感覺到很多中國的設計過于被傳統文化所裹挾,過于想體現老祖宗的偉大。世博會場館設計,本來15年米蘭世博會中國館從這個套路走了出來,但是接下來兩屆又退回去了,20年迪拜世博會中國館是一個大紅燈籠,今年大阪世博會是竹簡,而且是非常具象化的竹簡。我怎么感覺跟河北的天子大酒店和沈陽方圓大廈異曲同工,呵呵不好意思,冒昧了……
——視頻文案
我在打開那個視頻的評論區之前就已經想象到討論焦點是什么了,除了大家也會對大阪世博會中國館設計表達自己的主觀好惡以外,集中“火力”的應該就是視頻里那句“被傳統文化所裹挾”。
(評論區截圖)
這個表達算不上不準確,但在情感上會讓一部分人難以接受。因為“裹挾”這個詞往往意味著發生行為一方(中國設計)是被動的,“被動”就很容易產生強迫、壓制的聯想,而對于上網的人來說、對于關注傳統文化的人來說,他們更容易對這種聯想產生抵觸。
“中國設計被傳統文化裹挾”,聽起來就很有傳統文化是惡人,且需要為中國設計的結果負責的意味,而“中國設計”在一般人的心中算不上完美,更遑論與“傳統文化”做對比呢。所以,這是一個可預見的會引發反感與爭議的表達。
其實就這個視頻本身來說,的確是自媒體味道有點重,將大阪世博會中國館設計與曾入選2010年第一屆中國十大丑陋建筑的河北天子大酒店、沈陽方圓大廈關聯,又拿2019年因審美翻車的北京國際電影節海報舉例,這樣高話題度、高爭議性又不太十分匹配的案例并舉,評論區的討論內容非常容易偏離主題,變成“摳字眼”的感受抒發。
(左:河北天子大酒店;右:沈陽方圓大廈)
(2019年北京國際電影節海報。左:原圖,右:網友吐槽p圖)
至于視頻的核心觀點,在我看來反倒沒有特別逆流、特別出奇的地方。無非就是想說,為啥每次這類中國館設計總是選擇展示中國古代成就的一面,并且在元素運用上又總是如此具象和直白。這個觀點已經爛熟到我腦內可以直接飄過好多自動生成的討論彈幕。說白了還是表達形式的問題。
(大阪世博會中國館,新聞圖片)
我看到評論區除了爭議“裹挾”,贊成與反對也大多建立在大阪世博會中國館的設計究竟好不好看(符不符合自己的審美),乃至上綱上線到作者是不是反感“傳統文化”……對于觀點本身“中國設計被傳統文化裹挾”的討論少之又少。完美示范了短視頻表達被情緒與立場“裹挾”之后對內容的忽視和蔑視。
(評論區截圖)
雖說“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但有些可預見的情況還是盡量避免,尤其是面對“傳統文化”這樣的話題。有時候,不是話題敏感,而是關注話題的群體敏感。就像我說《無名》是爛片但說不得,不是電影說不得,而是電影主演的粉絲容易急眼,且會主動用關鍵詞搜索巡視社交平臺對“異見”觀眾進行攻擊。
(飯圈術語中的“廣場”)
我不知道別人是怎么看到這樣的現象的,因為我自打我用上小紅書見了太多文盲式起號方式了,看到真的有人是特意通過制造爭議和敵對來吸引流量的,并且還不少,尤其在一些依賴客群特征算法推送流量的平臺(如抖音、小紅書)這招也的確很管用。
在傳統文化領域,這種在表達里故意制造沖突和焦慮的手法非常常見,比如虛構不存在的“網友”,自己立靶子自己打。比如我之前在抖音刷到科普古裝劇中佩魚袋的,用的“鉤子”是“古裝劇被吐槽竟然出現了墨鏡?是穿幫了嗎?”但貼出來的網友評論僅僅是普通觀眾帶有玩笑性質的一個疑問,不存在“吐槽”或“穿幫”指責。
(相關抖音截圖)
(宋代佩魚)
所謂“鉤子”,說的就是出現在視頻前1-3秒會抓住瀏覽者往下觀看的內容。
(網絡圖片)
我拿上面這個舉例,不是因為它最離譜,而是好巧不巧它給出了網友發言的原貌,而這句原貌里原本文字發言的態度難測被“哈哈”所沖淡了。但更多的實例里,被截取的網友發言態度不明,可以被博主們任意描述甚至扭曲,有的甚至從頭到尾都沒有所謂“網友”原話,只是虛構了一個靶子。當流量變成了公式,便必然會有人為了數值而“以次充好”。
上個月的時候吃了老友分享的瓜,發了一條《》……這個事件在我看來,一批圈子里的出鏡博主“忽然大推韓服”更多的還是網紅們常見的人設“翻車”式輿情危機,無關真實的意圖,也無關客觀的現實。類似的事情不是第一次發生,也不是最后一詞發生,當時在文字消息里就忍不住感嘆了一句“順應受眾極端情緒而攫取的流量,也極易被其反噬”。尤其是在“傳統文化”領域,用人設、情緒、立場去攫取流量是很容易的。我曾經看到一條外國男性在中國車站打毛衣的視頻下面有人評論說這是中國人不珍惜的非遺卻讓老外當個寶,然后有幾千個贊且無人質疑。這種情況下,都不需要什么高深的自媒體教程,但凡讀完大學會思考的人都知道現如今的網絡大流量在哪里、怎么去吸引。但是,一批思考流于表面,情緒易于帶動的人,今天烏泱泱的被你吸引來,明天被人唆擺著回過頭來啖肉吮血也是分分鐘的事兒,畢竟喜歡買保健品的客戶,印度神藥的賣家也盯著呢。
在我看來,表達努力避免誤解的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不希望被低效的冗雜的評論影響了圍繞主題開展的討論。雖然我看著像個斗雞,但還是希望文章下面的評論是關于我們主題的、有思考的、可延展的,而不是被計較某個措辭、集中火力某個噴點的發言而攪得留言區“家宅不寧”的,盡管這樣很有數據。
我之前刷到一條關于廣東22歲女子輸卵管手術后腦死亡新聞的相關科普視頻,說的是“喉罩麻醉的潛在風險”。
(視頻作者:陳子楊Dr_outside)
內容是非常好的(推薦大家去看),但我還注意到博主的文案里充滿了“疊甲”,也就是規避風險、澄清文案里可能產生歧義、可能讓某些立場人士感到冒犯的內容。這類知識性的內容,以前叫做“強行科普”,而現在稍不留意就容易變成蹭熱點、吃人血饅頭。那位博主作為醫學從業人員,不僅需要照顧一般受眾在醫療事故糾紛中的感受,還要避免自己的內容對同行(麻醉工作、復蘇室管理、醫護人員、臨床醫生)造成壓力,幾乎到了科普一段、“疊甲”一段的程度。
很多時候,一些內容創作者頻繁做出許多“疊甲”動作,并不全是“吃一塹長一智”后為了抵御自己可能受到的傷害,也是希望內容與討論能更加聚焦。這里往往會出現一種表面悖論,也是流量大行其道下帶給一些人的錯覺。很多人認為爭端所帶來的討論量=關注度=可轉換利益,所以常常看到一些近年被飯圈化的領域出現類似“沒有XXX誰知道這個領域”的言論。在這種思維邏輯下,通過表達中的“疊甲”和斟酌來避免可能引發的爭議,反而是一種抵抗熱度、拒絕關注的行為。但實際上,流量能帶來的可轉換利益,并不會分配給這個領域中的人,甚至會虹吸領域中不參與流量利益分配的各方,在虛假繁榮以后呈現出百草枯滅的態勢,反而侵襲了原本的生根繁衍的土壤。
自媒體的“表達”很容易被平臺所影響,推薦算法為主的平臺更注重短平快的刺激,也就更偏愛挑逗淺層感官的表達。比如我《》發了以后,就看到小紅書有人搬了圖合成了一則圖文,但觀點改成了“古裝劇束發Vs真實束發”,因為真實束發不好看,所以古人不愛露髻而戴巾。通過古裝劇的劇照和特別挑選的大腦門道士照,圖片的強烈對比、符合平臺調性的外貌焦慮、挑刺古裝劇的古風愛好需求,等等多重表達刺激下,這就成為了爆款筆記(我都不好意思說人家的點贊比我的閱讀還高)。
(戴巾是否能夠影響束發,得看怎么戴)
我們好像總在聽人說,碎片化的學習是不好的,短視頻刷多了會有負面效果(但我真的超愛刷萌寵短視頻,擠牙膏的時候都要刷一條的程度),但很少真的去討論到底哪里出了問題,我想這期的無熱點閑話算是嘗試著探討一點點吧……(但intp只擅長探討,自己是最改不了的那種)
感謝閱讀,喜歡請記得分享哦^_^
※ 如無另外標注,文章為 春梅狐貍 原創,如有疏漏歡煩請指正,文章歡迎分享至朋友圈, 轉載須經授權并支付稿費;
※ 所使用的圖片、視頻屬于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系以協商相關事宜。
* 最近的文章 *
春梅狐貍 傳統服飾
臉著地的藏狐,故紙堆里的服飾愛好者
筆者已出版《圖解中國傳統服飾》,請多支持
如果喜歡 ? 記得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