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200名烏克蘭專家來中國做出巨大貢獻后,在采訪中竟然嚎啕大哭。他們在中國究竟過著怎樣的生活?為何在采訪中會痛哭流涕?
這是烏克蘭專家第一次在中國“不顧形象”痛哭流涕,距離當初來到中國已經過去了七八年光景,蘇聯解體這么久,依舊是爛攤子,而他們能夠衣食無憂,源于一場雙向奔赴。
20世紀90年代末,一家較為知名的中國電視臺找到這200名烏克蘭專家進行采訪,一聽中國電視臺記者要來,這些專家們一個兩個迫不及待,他們迫切想要分享現在的生活。
起初,大家伙兒聊的很是開心,聊一些這幾年的研究成果、聊聊在中國的衣食住行、孩子未來發展。
顯然,這些都算是一些開心事兒,這些問題在他們來到中國時,中國就已經做出了妥善安排,可當提及烏克蘭的狀況,這些專家神色戚戚,一個兩個唉聲嘆氣。
“自從蘇聯解體后,烏克蘭的造船廠一片蕭條,我原本的那些同事、朋友生活困難,不僅沒有工作,甚至連溫飽都無法解決,沒有遮風擋雨的港灣,風餐露宿都是常事兒。”
當然,生活艱苦還不是最讓這些專家感慨的,他們最為痛心的便是瓦良格號航母的“半途而廢”,以及烏克蘭軍工技術“停滯”。
蘇聯解體后,分裂為多個國家,其中屬俄羅斯和烏克蘭繼承的“遺產”最多,但國家解體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比如軍工行業的停滯、造船廠的被迫“罷工”……
烏克蘭的情況更是堪憂,國內經濟一片混亂,原本研發的瓦良格號航母只研發了68%。
想要繼續研發,至少需要一大筆資金,若是堅持這批研發下去的道路,只會加重烏克蘭的“經濟亂象”,很可能會使國家直接“停擺”。
當時,烏克蘭想出最好的辦法就是將瓦良格號售賣,這意味著“售賣計劃”一旦實施,當初研發瓦良格號的那些專家“心血”徹底白費了。
同時,經濟“卡殼”下,一些擁有頂尖技術的烏克蘭專家原本安穩的工作也消失的無影無蹤,他們在一朝一夕之間就成為了“流浪漢”,自己溫飽都裹不住,更別說養家糊口。
一些烏克蘭專家只能被迫前往垃圾桶旁邊撿爛菜葉,原本富足的生活一下子來了驚天翻轉,他們迫切想要找到一份新的工作,未來該何去何從?
恰逢中國正在對航空工業和軍工技術進行大刀闊斧的發展,這對于那些“無家可歸”的烏克蘭專家而言無疑是一個機會。
在這種情況下,200名烏克蘭專家一拍即合,決定前往中國謀求發展,這些專家都是烏克蘭軍工領域的尖端人才,巴比奇參與設計瓦良格號航母、安東諾夫研發巨載運輸機……
這些尖端人才的到來,為中國在軍工乃至航空領域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技術和新鮮血液。
當時的他們,想法很是簡單,只要能夠從事以往的工作,在哪干都是干,帶著一身真本事,他們在中國不分晝夜搞科研。
中國對于這些專家極其重視,給他們創造最好的科研實驗室,安排他們的孩子在中國上學,給他們提供舒適、干凈、整潔的居住環境。
中國與烏克蘭專家的“結合”是彼此交付真心的雙向奔赴,在中國,這些烏克蘭專家不必時時刻刻提心吊膽,他們可以安心搞事業。
烏克蘭專家來到中國,將全身的技術與本事毫無保留地貢獻了出來,受到中國的格外尊重,中國工程師們更是虛心請教,雙方交流頻繁,相處很是愉快。
時光匆匆,一眨眼,這200名專家就來中國好幾年了,也為中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比如C919、大型運輸機研發中也有他們的影子……
中國一知名電視臺希望可以能夠采訪他們,他們也欣然應允,可在采訪過程中,烏克蘭專家卻個個嚎啕大哭。
細細了解一番才知道,他們哭有兩個原因:一是對中國的感激,讓他們有機會從事熱愛的行業、二是對那些身在烏克蘭食不果腹同事們的同情與擔憂。
正如他們所言,在烏克蘭連工作都沒有,在中國,卻能夠專心致志地搞科研,發揮最大的價值,這才是讓他們心甘情愿來到中國、并為之付出的根本原因。
后來,那批烏克蘭專家垂垂老矣,中國對他們很是照顧,高額的退休金、老年公寓,為他們提供最好的條件,即便是一些專家回到了烏克蘭,中國也時刻謹記著他們曾做出的貢獻,為他們提供幫助。
這200名專家跨國而來,情誼早已經不是國界可以限制的,每每提起,總是讓人分外感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