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相關截圖,特別致謝,侵刪。
01
劉詩詩、張云龍主演的古裝劇《淮水竹亭》從一開播,就引發熱議,口碑嚴重兩極分化,甚至被吐槽“難看”而沖上熱搜。
雖說,劇里美女俊男多,但劉詩詩萬年不變的“端王妃”,與原著中淮水的松弛感完全不符,以至于評論區一片罵聲“眼不開眼,梗脖子,完全看不到任何情緒。”
但在最新的劇情中,淮竹和父親談心的一場哭戲,網友卻給出了高贊評價:“劉詩詩哭出了我見猶憐的感覺”。
看劇的時候也在思考,為什么前后演技反差這么大呢?
后來才明白,這是人物的成長線,前期是衣食無憂的大小姐,表情自然不會太大起伏。
后面淮竹逐漸起勢,演出了“歹”竹的感覺,再到后面經歷多了,完全和原著中的角色吻合,外面溫柔端莊,眼中卻充滿對家族的愛和責任。
劉詩詩真的很懂淮竹,表情細節拿捏很是到位。
02
再來回顧下,這段“我見猶憐”的哭戲。
鼻子紅紅的,一雙含淚的眸子看得讓人心碎,這一哭仿佛全世界都辜負了她。
劉詩詩通過睫毛輕顫與淚凝不墜的微表情處理,將角色的隱忍和內心痛苦,全都表達了出來。
面對家庭危機,作為東方大小姐,她眼眶泛紅卻強忍淚水,僅以喉部顫動和下頜緊繃,傳遞內心的波濤洶涌。
落淚時,那雙澄澈的眼眸仿佛蒙上薄霧,盈盈淚光在眼瞼間打轉,似落未落的模樣瞬間揪住人心。
當淚珠終于順著精致的臉頰滑落,沒有夸張的嘶喊,僅是以微顫的肩膀、溫潤泛紅的鼻尖,就將脆弱與哀愁詮釋得絲絲入扣。
自帶清冷氣質的她,此刻卻像被雨打濕的白月光,美得讓人心疼又著迷。
每一個細微的表情,都在無聲訴說著淮竹的委屈與悲戚,輕易就把觀眾心底那份柔軟給勾起。
這段哭戲堪稱教科書級別,這種“收大于放”的表演風格,與角色背負使命的設定,形成共振,被觀眾稱為“東方意象的破碎美學巔峰”。
03
劇中還有幾處細節把控得也非常好。
和張云龍生氣轉身的表情:
不需要大開大合,雖然只是一點轉變,但把情緒掌握得特別好,鏡頭外看得人都心動不已,更何況劇中的王權弘業怎么可能不心動呢?
竹亭訣別:
聽聞摯友離世時,采用“瞳孔收縮-垂眸-淚珠滑落”的遞進式處理,配合竹葉飄落的空鏡形成詩意留白。
紅綢破陣:
與張云龍合力對抗妖皇時,血淚混合雨水滑落的鏡頭,通過128層特效渲染強化視覺沖擊。
日常好友互動:
被孟子義逗笑時,用鼻翼微皺與眼尾短暫彎折完成情緒轉換,保留了角色清冷的底色。
劇中既有神女垂淚的凄美,也有面對反派時,那種眼球轉運減速、眉弓微抬,內心暗藏的殺機。
劉詩詩將舞蹈功底的優勢和芭蕾訓練的肢體控制力,轉化為戲中的情緒張力,這種“以靜制動”的武俠美學,導演杜林評價“自帶水墨畫留白意境”。
04
和往期其他作品對比,劉詩詩在《淮水竹亭》中哭戲,又上升了好幾個維度。
對比《步步驚心》中若曦的外放式落淚,淮竹“淚光凝而不墜”更具含蓄美。
對比《女醫.明妃傳》譚允賢的堅韌外露,淮竹的情緒更內化于微表情傳遞。
對比《掌心》,淮竹通過鼻頭泛紅,下頜緊繃等細節,哭出了“我見猶憐”的真實感。
在流量與口碑的市場博弈中,劉詩詩在《淮水竹亭》中用層次不同的哭戲證明:
當行業追逐極致的情緒宣泄時,這種“收大于放”的東方美學,恰似一把鑰匙,打開了觀眾與角色之間隱秘的共情通道。
也讓我們看到,演技的生命力不在于程式化的技巧,而在于演員對角色靈魂的深度挖掘,以及對傳統文化審美的精準詮釋。
這是對表演藝術的致敬,更是作為演員該有的認知:唯有扎根于人性的細膩表達,才能讓角色穿越屏幕,在觀眾心中種下永恒的印記。
話說,你最喜歡劉詩詩在哪部戲中的表演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