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批美麗河湖優秀案例
近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開展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行動。為全面推進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強化優秀案例示范引領作用,“美麗河湖優秀案例”欄目展播第三批優秀案例好經驗好做法,供各地互相學習借鑒。
太浦河(含水鄉客廳)
太浦河是太湖流域最大的人工河道之一,用于防洪、排澇和航運,于1958年開挖,2005年全面建成。水鄉客廳位于太浦河上滬蘇浙三地交界處,是體現跨界水體聯保共治的重要成果。
突出問題
2016年,太浦河下游設置飲用水水源地,對水質提出更高要求。20世紀90年代起,受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影響,太浦河沿線分布了大量紡織企業,給太浦河帶來一定風險隱患。此外,受上下游地區行政管轄權不一致,水生態環境協同保護力度亟待進一步提升。
主要做法
滬蘇浙兩省一市以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為先手棋和突破口,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加強生態環境共保聯治,走出一條跨區域共保共享共建、生態文明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得益彰的新路徑。
一是跨域共保聯治,創新體制機制。探索開展跨界區域環境治理體制機制創新,推動生態環境領域跨省毗鄰區域合作,建立了跨界水域巡河、管護、監測、治理、執法“五個聯合”工作機制,形成了生態環境標準、監測、執法“三統一”制度,打造共保聯治齊抓大保護的一體化生態格局。
太浦河江蘇段
平望鎮沿線碼頭整治前
太浦河江蘇段
平望鎮沿線碼頭整治后
二是堅持多措并舉,深化治理方略。堅持系統觀念,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累計投資約520億元,協同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項目。持續開展印染、噴水織機、電鍍等行業整治,拆除沿線73家印染企業、關停取締13家電鍍企業。完成二級水源保護區排污口關閉和工業企業清拆,拆除6.5萬平方米豬棚、鴨棚,取締307畝魚塘。關停取締小作坊、非法船舶碼頭、化工倉儲企業、“住家船”等點位近3000個,整治企業1.5萬余家。建成5個排水達標區,實施河道整治87條段96公里,打通斷頭河65條段,完成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全覆蓋。建設省市邊界聯防聯控的地表水預警監測網絡,加強水源地水質監測。推進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提升河道整體生態效果。
太浦河浙江段
沿線開挖整治前
太浦河浙江段
沿線開挖整治后
三是堅持統籌保護,建立長效機制。建立“聯合河長制”,聘請“聯合河長”315名,推進區域水生態環境的共防、共治、共保。建立環境執法跨界常態化機制,成立了“示范區生態環境綜合執法隊”,開展跨區域突發環境事件綜合應急演練,增強三地協同應對跨界突發環境事件的能力。建立飲用水水源地聯防聯控機制,對示范區水源地開展聯合執法巡查,做好供水保障。
太浦河上海段
金澤水庫建設前
太浦河上海段
金澤水庫建設后
四是筑巢引鳳,踐行“兩山”理念。加快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持續優化產業布局,不斷鑄強生態優勢,以區內湖蕩圩田為底,打造桑基魚塘等江南水鄉生態景觀。推動綠色創新能級效應持續放大,布局高科技產業、文化博覽產業、康養產業,強化產居綜合配套環境的打造,推動科創文旅高質量發展。
治理成效
太浦河整治后,生態環境各項指標持續改善。近年來,汾湖大橋、太浦河橋兩個國控斷面年均水質穩定保持優良。飲用水水源地供水能力達到431萬立方米/天,服務受益人口約820萬,發揮了顯著的供水效益。生物多樣性得以恢復,鳥類等珍稀物種的種類有所增加,累計發現魚類20多種,野鴨5000余只,白鷺1000余只,新種植水生植物13種。生態優勢不斷鑄強,每年吸引近10萬人次游客來鄉村田園風光,綠色創新能級效應持續放大,一批創新研發項目相繼落地。
鳥瞰太浦河畔長白蕩
經驗啟示
太浦河的生態蝶變,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路徑探索、典范樹立。滬蘇浙兩省一市積極探索開展跨界區域環境治理體制機制創新,加強生態環境共保聯治,奮力打造跨界水體共保聯治示范樣板,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統籌謀劃,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堅持把綠色低碳發展作為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治本之策,厚植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打造宜居環境生態,發展多元產業生態,走出一條跨區域共保共享共建、生態文明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得益彰的新路徑。
供稿 | 生態環境部水生態環境司
編輯 | 李夏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