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5日,菲律賓三描禮士海域上演了一場荒誕的“軍事大戲”:美菲聯合軍演的靶艦“米格爾·馬爾瓦爾”號,一艘菲律賓退役老艦,在拖往預定海域途中,自己先鬧了個笑話。
這場原本計劃用來“威懾中國”的實彈演習,被美菲執行成了鬧劇,美菲手忙腳亂時,解放軍的雷霆行動給美菲展示了什么叫“用實力說話”
八旬老艦“搶戲”沉沒,演習劇本泡湯
當地時間5月5日一早,這艘美國造、南越用、菲律賓撿,三層轉手的"老古董"剛出海就鬧脾氣——拖船時速開到比自行車還慢的5節(9公里/小時),遇上點風浪直接表演"自沉絕活",距離預定挨揍海域只剩7公里時,咕嘟咕嘟沉進了海底。
不過畢竟是1944年美國建造的老家伙,歷經美軍、南越海軍,再到菲律賓海軍,80歲高齡確實也算“壽終正寢”了。
按照原計劃,美軍的F/A-18、F-16戰斗機會先進行模擬攻擊,然后由菲律賓海軍發射韓國制造的“海星”反艦導彈,完成“最后一擊”。這“海星”導彈,號稱韓國版“魚叉”,射程約150公里,菲海軍已裝備在兩艘主力護衛艦上。
2024年初,他們還用這導彈成功擊沉過一艘中國制造的油輪,因此這次演習,美菲兩國都鉚足了勁,想重現類似場景,好好展示一把海上打擊能力。菲律賓媒體更是早早將此解讀為對中國的“威懾”。
誰知,這場有九千多名美軍士兵、五千多名菲軍人員參與,還吸引了英、法、澳、加等國派員及16國觀察員觀摩的大型演習,關鍵“道具”居然自行退場。靶艦這么一沉,無疑給這場意在“秀肌肉”的演習蒙上了一層厚厚的尷尬。
要說靶船意外沉沒已經足夠招笑了,但更絕的還是菲軍方的應對。人家硬是把實彈演習改成了"空氣打擊",對著茫茫大海發射價值百萬美元的"海星"導彈。
這操作,倒像是往太平洋撒錢——菲律賓海軍發言人還嘴硬說"打擊效果完美達成",看得圍觀國家直呼"好家伙,元宇宙軍演提前實現了"。
菲軍老舊家底藏不住了
說起來,美菲聯合軍演這類“意外”也不算新鮮事了。回顧近幾年的演習,類似的“翻車”事件并不少見。
2023年,在菲總統小馬科斯親臨觀摩的火力展示中,美軍“海馬斯”火箭炮發射的6枚火箭彈,戲劇性地全部脫靶。而在2024年那次使用“海星”導彈的演習中,盡管導彈命中了目標,靶船卻未能立即沉沒,最后還是靠小艇近距離安放炸藥才完成任務。這些都成了外界討論的笑料。
演習頻出狀況,更深層次的問題,恐怕是菲律賓海軍裝備的老化。數據顯示,菲律賓現役艦艇中,約有62%來自美、日等國的二手甚至淘汰裝備,平均服役年限超過45年,不少艦船甚至可以追溯到二戰時期。
例如,1943年建造的“胡馬邦”號巡邏艦,竟然在2022年于港內被臺風刮沉,聽著都有些不可思議。美國提供的軍事援助艦艇,也常常被指為“養老院級別”的裝備,發動機和火控系統老舊不堪,能否正常運作往往都得打個問號。
美國的“雙簧戲”
美菲軍演的“沉船秀”,暴露了美國在南海的戰略邏輯:用盟友的命去填,自己則躲在幕后收割“政治紅利”。
明明F/A-18和F-16戰斗機具備強大的遠程反艦能力,卻甘愿扮演“空中掩護”的配角,將使用反艦導彈“擊沉”靶艦的“主角”位置讓給菲律賓海軍。這種安排,很難不讓人解讀為美國意在將菲律賓推向臺前,使其主動承擔挑釁中國的角色。
美國則可以退居幕后,實施其“代理人”遏制戰略,既避免直接卷入沖突,又能坐收漁利。
至于美菲此次演習的科目設置和地點選擇,都帶有明顯的指向性,靶船沉沒的呂宋島附近海域,距離黃巖島僅一百余海里,在南海演練擊沉艦艇的意圖不言自明。
菲律賓總統馬科斯正深陷政治危機。隨著中期選舉臨近,其支持率暴跌至30%以下,而杜特爾特家族的候選人莎拉·杜特爾特支持率卻高達60%。為了轉移國內矛盾,馬科斯不惜在南海挑事,甚至配合美國進行高調軍演,試圖塑造“強硬領導形象”。
然而,這種“政治表演”不僅未能挽回民心,反而因靶艦沉沒事件徹底淪為笑柄。
然而,菲律賓的軍事實力,尤其是海軍裝備的現狀,似乎難以支撐其扮演這樣的角色。此次靶艦的意外自沉,更像是一出“自我擊沉”的鬧劇,將菲律賓軍隊的現實困境暴露無遺。
中昂反應
美國人算盤打得精:菲律賓挑釁成功就賺個南海據點,搞砸了也不耽誤賣軍火賺錢。可惜中國壓根沒接招,山東艦帶著9艘戰艦直接開進演習區圍觀,052D驅逐艦的炮口都快懟到美菲軍艦臉上了,明擺著告訴這群人:"你們接著演,我看著呢"。
這場鬧劇最諷刺的,是完美詮釋了什么叫"打臉來得比計劃快"。上午七點二十分靶艦沉沒,七點半菲律賓民眾就上街舉著"外國軍隊滾出去"的牌子抗議。
就在美菲軍演期間,解放軍南部戰區宣布組織海空兵力在南海進行例行巡航。此前,菲方還在巴布延海峽附近偵察到中國海軍山東艦航母編隊的活動。這些軍事部署,被視為中國對美菲挑釁行為的回應與警示。
有分析指出,即使是美國國防部長也曾承認,在亞太地區與中國軍隊交鋒,美軍并無絕對優勢,解放軍強大的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對包括航母在內的高價值目標構成顯著威脅。
在這種背景下,菲律賓若指望在南海發生沖突時美國會依據《美菲共同防御條約》全力介入,或許顯得過于樂觀。
馬科斯政府積極配合美國的南海策略,除了地緣政治考量,亦有其國內政治的盤算。據稱,馬科斯的支持率面臨挑戰,通過對外強硬姿態轉移國內矛盾、爭取民粹支持,可能是其爭取中期選舉勝利的策略之一。
結語
從菲律賓靶艦的“自沉”,到印巴的“非對稱博弈”,再到中美在南海的“斗法”,我們看到了一個共同的主題:在強權主導的世界里,小國的生存愈發艱難。
對于菲律賓來說,這場“沉船秀”不僅暴露了其軍事實力的虛弱,也揭示了其在美中博弈中的尷尬處境——既想“親美”又怕“被賣”,既想“親華”又怕“被算賬”。而對于美國,這場鬧劇則暴露了其軍事工業的“搖搖欲墜”和“戰略模糊”的破產。
相比之下,中國的“戰略清晰”和軍力增長,正在重塑亞太的地緣格局。正如一位軍事評論家所言:“當美國還在用‘PPT’畫六代機時,中國已經在用殲-36試飛艦載系統了。”
歷史從未終結,但南海的風向已經變了。在這個“亂世”,誰能在強權博弈中找到新規則,誰就能贏得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