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的快速提升,車險續保難、保費高企的問題逐漸浮出水面,成為困擾車主和行業的新痛點。多位車主反映,新能源車不僅首年保費遠超燃油車,且續保時面臨保費翻倍、拒保甚至被保險公司“拉黑”的窘境,而背后折射出的是技術革新與保險成本之間的深層矛盾。
省下的油費“反噬”錢包
以上海車主李先生為例,他購買的20萬元級新能源汽車首年保費高達7600元,是其此前燃油車保費的3倍以上。另一位車主鄭女士也提到,盡管新能源車使用成本低,但首年保費相較燃油車幾乎翻倍,“省下的油錢全搭進保費里了”。行業數據顯示,2023年新能源車均保費達4395元,比燃油車高出63%,部分車型保費甚至突破萬元門檻。這種價差在事故后更為顯著——李先生一次輕微事故的維修成本達7000元,而次年保費直接破萬,遠超傳統燃油車的漲幅。
維修成本推高保費
新能源車保費高企的核心原因,在于其采用的高新技術大幅抬升了維修成本。以一體化壓鑄車身為例,傳統燃油車輕微磕碰可通過鈑金修復,但一體化壓鑄部件一旦受損,往往需要整體切割更換,單次維修費用至少2萬元。此外,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等智能傳感器的普及,使得原本“不起眼”的部件維修成本激增。某車型前葉子板雷達若在追尾中損壞,僅單個傳感器更換費用就達5萬元。更關鍵的是,占整車成本約40%的動力電池一旦受損,往往需要整包更換,且維修授權體系封閉,導致零配件價格居高不下。
保險公司“越保越虧”
新能源車險的賠付率畸高,令保險公司陷入承保即虧損的惡性循環。數據顯示,2023年新能源車險行業綜合成本率超過100%,部分公司賠付率甚至達130%。原因包括:一是出險頻率高,新能源車因加速快、噪音低等特點,事故風險較燃油車增加近一倍;二是使用性質錯配,大量網約車以家用車名義投保,導致保費與實際風險脫鉤;三是數據積累不足,新車型迭代快、駕駛行為數據缺失,保險公司難以精準定價。一位保險從業者坦言:“承保越多虧損越多,導致業務員寧愿拒保也不愿接單”。
營運車輛加劇風險池失衡
新能源車充電成本低的優勢,使其成為網約車司機的首選。據統計,新能源營運車輛占比比燃油車高10個百分點,而營運車輛年均行駛里程可達非營運車輛的3-4倍。然而,部分車主以家用車名義投保營運車輛,導致保費池被高風險業務稀釋。例如,非營運車保費僅為營運車的一半,但實際使用中兩者出險率差異顯著,最終推高整體賠付率。監管數據顯示,2024年新能源車險承保虧損達57億元,行業不得不通過提高保費或拒保來止損。
數據共享與行業協同
為解決這一困局,監管部門已出臺政策要求保險公司不得拒保交強險,并鼓勵優化定價機制。車企也在探索新路徑:比亞迪通過自建保險公司,利用車機數據實現精準定價,限制高風險用戶投保;部分企業推動車輛設計標準化,降低維修難度。業內人士指出,未來需建立車企、險企、維修機構的數據共享平臺,將駕駛行為、零部件成本等納入定價模型,避免“高風險車型誤傷低風險用戶”。此外,擴大社會化維修網絡、打破原廠配件壟斷,也被視為降低維修成本的關鍵。
新能源車險的陣痛期,本質是技術革新與風險管理體系不匹配的產物。唯有通過技術標準統一、數據模型優化和行業生態重構,才能讓“省油錢”的初心不再被“高保費”反噬,真正推動綠色出行的可持續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