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我坐在自己車子的副駕駛上,主駕的那位大哥高頻率的揉著球形檔把頭一路在降檔超車,臉上鋪滿了久違而興奮的光芒,嘴里一直念叨著:“哎呀好久沒摸手動擋了,還是手動擋開著爽啊,這種人和車直接溝通直接掌控的感覺太爽了!”
是的,手動擋這玩意兒,我的許多同齡人尚且學完了C1就沒再碰過,現(xiàn)在再去學車的人更多不再考慮C1,本來2020之后很多車都不再提供這個配置,更何況現(xiàn)如今新能源大行其道,學那玩意兒干嘛嗎?至于手動擋開起來為什么爽,記得和關(guān)心的人也自然越來越少~
平頭塞其實也有些類似,它和手動擋一樣,都屬于二十年前的主流,現(xiàn)在則是妥妥的非主流 ——可能如今很多人都覺得,當年手動擋占過主流一方面是因為它成本更低,同樣一款車手動款能便宜個萬把塊錢,另一方面當時的自動擋和手自一體尚且不夠高效;而平頭塞當年占據(jù)主流也是因為它設(shè)計制造都很簡單,那會兒入耳式明顯是成本更高的存在,且品控和人機工學普遍不夠好,反之做平頭塞從技術(shù)上風險性和成本都可以特別低。
再后來,隨著城市越來越熱鬧,通勤和工作的噪音環(huán)境也越發(fā)嘈雜,平頭塞隔音更差同時漏音更多的短板日漸被視為痛點,同時國內(nèi)外的入耳式耳機從佩戴到音質(zhì)都經(jīng)歷了飛速進化,顯示出了極強的上限,萬元級旗艦入耳開始大量進入消費者視野,以及連蘋果都把配塞從平頭小白改成了Earpods吹風機,兩頭一堵,就把平頭塞給擠出主流了。
然而在這里,我得非常非常認真的跟大家伙兒說,平頭塞這個東西,它是有自己不可取代的獨特魅力的,同時在如今的技術(shù)條件下,它還可以達到當年你不敢想象的聲音上限。
前陣子,凱聲 DM7終于寄到我這里了——真的是等了很久的一條塞子,它立項五年,最后臨上市又跳票打磨了快一年,外殼重制過五批,匹配的單元樣板累計876組,光我在近兩年展會上聽到的版本就有N個,最終出來的這條,這當然不再是什么低成本低技術(shù)風險性的平價入門貨,相反,這是高成本高技術(shù)投入下的,真正的旗艦平頭塞。
凱聲DM7的外型,老鳥一看就看得出,致敬了鐵三角CM7的外型。雖然沒記錯的話當年這個腔體衍生出了包括CM7、CM700、CM700TI、CM7TI、EC7、EC700、EC7TI等等多達七八個型號,而我在這里面最有感情的則是EC7,雖然這種致敬行為有些人可能會情緒上不喜歡,雖然還有些朋友心目中最好的平頭塞遠不是鐵三角的這個系列,但……
但當我坐在沙發(fā)上,戴上凱聲 DM7,插上國磚按下播放鍵之后,我真的有一種被吸入時光隧道的感覺——這種佩戴感,入耳給不了,因為入耳畢竟把你耳道塞滿了,好歹兩個小時總是要摘下來讓耳道透透氣的;頭戴式也給不了,因為頭戴式尚且有一種悶住你腦袋的物理感知;甚至最近很流行的開放式OWS也不太一碼事,感官上區(qū)別也很明顯。但與此同時,這種佩戴感又讓我覺得很親切,因為三十年前二十年前我們戴的都是平頭塞,80后無疑是先接觸平頭塞才適應(yīng)入耳式的,索尼888和森海MX500無疑是早于舒爾UE威士頓的。
與這種熟悉感相伴的,則是凱聲 DM7這股子,又有當年鐵三角CM7勁頭,又實際上風骨上稍有不同,素質(zhì)則徹徹底底碾壓的聲音表現(xiàn):這玩意兒實際上,它整體是個骨架子很挺拔,風味兒偏清秀通透,兩端延展很夸張,然后解析豐富層次嚴謹?shù)倪@么個聲兒;輔以平頭塞先天就容易給出的大聲場和大寬松,聽起來給人的印象,就會又舒展又明朗的同時,細節(jié)如暴雨梨花針般密集卻氣質(zhì)上優(yōu)雅從容有條理。那種大空間里樂團里每個樂器每個動作都在細致入微的流暢演奏,同時不同樂器之前互不擾動的勁兒,乍一聽很端正很學院派,又勝在每個動靜的氣息感都釋放得相當松弛,使得氣氛不會呆,空氣感整體都很優(yōu)越,宛如一個身高氣質(zhì)都很出挑的美女安安靜靜的站在湖水旁……相形之下鐵三角CM7會比它聲場兩端解析都差很多,風格上則更軟更妖冶些——也就是說,這個致敬者的聲音,其實是更正派均衡大氣不少的。涉及到繞不開的“女毒”話題來講的話,CM7跟它比起來,按我記憶來講,齒音和妖氣會更多一些,中高頻也會更軟身段點;DM7其實女聲也很有看頭,它在綜合素質(zhì)高很多且更加全方位還原錄音味道的前提下,女聲表現(xiàn)出一種傾向晶瑩潤澤而干凈的回放特征,聽誰似乎都覺得這歌手聲兒還挺純凈的,殘響口型這些都拿捏在一個不夸張的度上,實際上并沒去刻意做女毒,服務(wù)的還是整體聽感的風格性,卻也因此得出了一個更“仙兒”更有氣質(zhì)的實際聽感。
這副塞子呢,我覺得它其實提供的是四個點:一個是平頭塞里非常精良優(yōu)秀的工藝,摸在手上都覺得這 CNC做得實在是精雕細琢;第二是它的素質(zhì)絕對是旗艦級,解析大優(yōu)的前提下聲音厚度也維持得很不錯,低頻質(zhì)感和結(jié)象給得很棒,當然如果你很久都沒聽平頭塞的話,你會覺得這量感你不適應(yīng),還是嫌少嫌瘦,那也正常;第三它的配件很講究,凱聲做平頭塞這么多年了,提供的黑白兩色中空海綿都質(zhì)量上佳,跟當年那些一捏碎一地的完全兩碼事,不過我聽這塞子我個人不太喜歡用海綿塞,我寧愿就讓它這么晶瑩開闊著,以及隨機附送的平衡線我也不愛用,因為換平衡的話聲音分離度拉太猛,會更加沖散本就不多的聲音厚度。第四建議上大驅(qū)動力前端,暖一些也可,跟這個溪水般沁人心脾的聲音會更為互補。
聽完凱聲 DM7,我也會回想當年的很多平頭塞,它們中有許多的聲場表現(xiàn)并不好,其實是受限于單元素質(zhì)太差,差到無法體現(xiàn)出先天結(jié)構(gòu)優(yōu)勢,跟DM7這種15.4mm超大直徑高分子振膜+鉆石切割懸邊+N52雙倍線性磁路的東西,差距不可以道里計。不光是時代在進步,更要命的是進步的這些年,很多技術(shù)也逐步握在中國品牌自己手上,這才是DM7這種產(chǎn)品能做出如此之高完成度和聲音水平的根底原因。
與凱聲 DM7一起寄來的,還有DM7TI,這是更加高端的版本,相對于DM7的鋁合金CNC人工打磨外殼+紙質(zhì)包裝盒的配置,DM7TI升級為了純鈦合金CNC加人工打磨+木質(zhì)包裝盒,線材也換成了凱聲自主研發(fā)的第二代二次冶煉方芯銅箔基線纜,不過最令人矚目的還是兩者之間的差價,DM7售價1299,DM7TI則高達6299,差了快五倍了。
DM7TI 的聲音,簡單來說,首先它的中低頻厚度和能量感比之DM7大為加強,包括低頻給到的混響殘響都大為加強,這種低頻勢頭,在平頭塞里實際上是非常罕見的,而且不兇不糊,它的低頻分離度條理性和控制力同時也都做到了拔尖兒,跟當年P(guān)K1那種純拿氣勢壓人的東西比起來無疑是精致了太多;它的高頻亮度不如DM7那么亮,然而延伸裊裊窈窈似有不絕,多了很多厚度松香和韻味兒,給了更多的氣息度和微動態(tài)揭示(犧牲一點亮度換這么多,絕對是值得的);DM7TI的中頻在強分離度之余還擁有驚人的密度,樂器能給出非常強悍的質(zhì)感傳遞,人聲則在鮮活有力之余還附帶令人印象深刻的磁性表達,顆粒感也很到位——屬于是當年的那些平頭塞做夢都不敢想的密度和磁性,所以它并沒有很刻意的去撩,曲線還是按端正來的,它也用不著冒著加大失真度的風險去撩,因為這種高密度附加大磁性和一定顆粒感的人聲已經(jīng)足夠把很多人聽哭了,何況它還頗有那種老塞的不急不躁的勁頭,聽人聲是能額外給出懷舊氛圍加成的……那么,對于平頭塞來說,這個人聲,做到頂了。
不光是人聲,其實整體素質(zhì),兩端的延伸,聲場以及空間內(nèi)信息的密集完備度,以及綜合動態(tài)表達能力,它都是平頭到頂?shù)倪@么個存在~
與 DM7我建議不帶海綿套不換4.4升級線不同的是,DM7TI我則是建議把中空海綿套上(這是個手藝活,沒玩過平頭塞的朋友估計且得耐心摸索幾次),拉低一些銳度給出更多的寬松和溫和氛圍;然后把4.4線換上,它中低頻厚度不怕你扯開扯散一點,頂多削點溫厚勁兒,換來的則是更兇猛的素質(zhì)加成和更直接的表述姿態(tài),你再給個驅(qū)動力夠猛的前端,插在一起聽一會兒,你就知道什么是“平頭塞皇”了。
那么,買哪個呢?
我覺得這事兒真的很簡單,就仨字:看預算。我個人是更喜歡DM7TI的聲音的,素質(zhì)更強味道更厚更加面面俱到,人聲質(zhì)感和韻味都更適合老流行,聽古典則更能從容應(yīng)付大場面大編制,搖滾金屬也不會怯場;同時我覺得1000多塊買DM7換個晶瑩開闊細膩美好也很明智,雖然金屬啥的可能就不太行了……
其實,對于有些不大接觸平頭塞的朋友來說,你是要做好兩手準備的:平頭塞演繹的音樂,可能會讓你有陌生感,因為它在聽感上跟入耳真不是一個路數(shù),它給出的情境和臨場感,從一開始跟入耳式就是兩種不同調(diào)性;也正因如此,你有可能打開一扇新門,找到前所未有的新樂趣新體驗。就比如我在家里,不太需要考慮隔音漏音這種事,然后看書聽歌喝茶的這種場景下,平頭肯定是讓我戴著從精神到耳朵都更松弛舒適的存在,所以我還蠻建議你嘗試一下,不行,先剁個DM7?
你說沒關(guān)系我不差錢,DM7和DM7TI我都買了,那……那也沒問題,都是好東西,一起拉動內(nèi)循環(huán)嘛,哈哈哈哈~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