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戰爭對當年建立之初的新中國而言無疑是立國立威之戰,通過這次戰爭中國消除了國土東北方陸地上的直接威脅,也徹底讓世界重新認識了中國。更主要的是中國經此一戰徹底在社會主義陣營內樹立了巨大威望,也由此贏得了蘇聯真正的大規模工業技術援助,可以說今天一切中國式的奇跡皆離不開當年的勝利。但志愿軍出兵朝鮮,從軍事地理學和部隊裝備角度而言,也是有其特殊考慮的。
志愿軍出兵朝鮮,從軍事角度來看也是十分科學的
早在朝鮮半島陷入戰火且美軍介入戰爭開始,解放軍就開始仔細研究美軍的優劣,除了最明顯的火力和制空權優勢外,美軍地面部隊的高度機械化機動能力也是最值得關注的點。通過對手頭找到的資料以及大量有駐印軍經歷的解放戰士官兵對美軍的介紹,更證明了這一點,解放軍高層當時通過二戰中美軍最強對手德國的情況最終確認,德軍面對美軍地面部隊時無論大戰役還是局部戰斗中甚至難求一勝,最大的問題除丟失制空權以及火力差距外,也和車輛載具息息相關。二戰前的德國雖然是遠近聞名的工業國家和技術發達國家,但德國的石油年供給產量僅為4500萬桶(本土產量僅380萬桶,即便通過煤轉油技術也只增產了900萬桶),而美國即使在蕭條時期石油年產量也達到10億桶!而石油的產量就直接作用于汽車的年產量,即使二戰時期德國汽車的巔峰產業時期也只有30萬輛(一般為15-20萬輛),而美國的汽車年產量卻基本保持在500萬以上,幾乎相當于對方的20倍!這種結果自然就直接作用于雙方陸軍的機械化水平,并最終左右了其戰場機動性。
由于石油和汽車產量限制,絕大多數德軍步兵只能徒步行軍
盡管德軍以摩托化步兵和裝甲兵為先導的閃電戰聞名于世,但德軍數百萬部隊中絕大多數部隊依舊是步兵師,以二戰爆發之初時的德軍步兵師為例,其麾下一個輕炮兵連約有190人,配屬130多匹馬用于運輸物資和拖曳火炮,讓一門75毫米輕型榴彈炮機動時就需要5名士兵,2匹軍馬以及2名馬夫。而步兵連內除了一臺運輸重要物資的卡車外,其彈藥補給車隊和連部只有幾輛摩托車或自行車,連馬車都很少,除連長可以騎馬外多數士兵只能徒步行軍。根據德軍內部報告,一個滿編強化步兵師的重型單位牽引馬約一千匹、輕型單位牽引馬2100匹、騎行用馬1743匹,其總數超過4800。而機動車輛卻只有1539輛,其中包括乘員用車394臺,各類摩托車527輛,牽引車615臺以及輕裝甲車3臺。而上述情況已經是德軍最理想的步兵師,戰爭中多數步兵部隊的車輛載具數量要比這低得多,不難看出其摩托化水平甚至并不比素以陸軍質量嚴重不足的日本或意大利步兵好多少。非但如此,德軍多數步兵部隊的沖鋒槍配備比例也遠低于盟軍,而半自動步槍的數量就更不值一提。由于深知這方面差距,因此德軍步兵乃至炮兵和裝甲兵士兵都普遍接受了高強度徒步行軍訓練,例如其步兵往往要在20分鐘內負重60斤完成3公里越野拉練,其吃苦能力顯然超過了美蘇等國同行。
由于產能幾乎過剩,所以美軍的機械化水平讓他國嘆為觀止
作為對比,美軍早在1942年初就確定了陸軍新規格,其部隊包括步兵師、摩托化師、裝甲師、空降師、山地師和機械化騎兵師,即使是規格最低的步兵師按照要求也都必須使用機動交通工具進行機動。一個美軍步兵師包含三個步兵團,一個炮兵旅,一個機械化偵察連,一個工程營,一個信號連,一個后勤營,一個醫療營以及師部。他們配備了挎斗摩托,輕型皮卡,以及著名的威利斯吉普和道奇六輪卡車,其偵察營往往還配備了半履帶式偵察車甚至輕型坦克。在信號連和工程營內還在此基礎上增設了各種卡車改進的專用電臺架設特種車,清障車和架橋車,而步兵團內甚至12.7毫米大口徑機槍也會由摩托車或吉普轉運,類似德軍那樣用畜力運載幾乎是不可想象的。而在美軍炮兵團內,更是配置了從自卸車、牽引車再到重型卡車在內的各類車輛,以完成運輸彈藥人員到拖曳火炮的一系列任務。在醫療營內,除了皮卡和吉普改裝的醫療車外,還有相當數量的凈水車等他國無法想象的特殊用途車輛。據統計美軍一個普通的步兵師就有1447臺各類車輛,雖然看似并不比德軍最強步兵師更好,但美軍的車輛基本為卡車和吉普車,摩托車(150輛)只用于警戒偵察,其各類武器物資基本都依靠輪式運輸,考慮到美軍步兵師人數明顯低于德軍強化步兵師,這種差距自然會進一步放大。對德軍而言更可怕的是,美軍步兵師往往還會得到單獨的坦克營或自行火炮營協同作戰,這在西歐無險可守的平原作戰中美軍就徹底鎖定了機動性和火力優勢,盡管德軍精銳裝甲單位(占德軍地面部隊總數1成)可能會在局部給美軍帶來很大麻煩,但一旦它們寡不敵眾損失慘重失敗后,那么為數龐大的德軍步兵就會陷入打不過也跑不了的局面。
朝鮮多山地的地形會讓雙方的差距盡可能大幅縮小
二戰中軸心國最強的德國尚且如此,那么建國之初的中國更可想而知,入朝之初志愿軍全部卡車甚至只有150臺,27軍全軍的馬匹數量(兩千左右)還不如美軍陸戰一師強化后的輪式機動載具數量(三千左右)。這種差距遠大于二戰時德軍與美軍的差距,所以美軍一度蔑稱志愿軍的水平幾乎是石器時代。然而志愿軍高層也分析了美軍的弱點,由于長期高度機械化帶來的便利,美軍多數單位特別是步兵習慣了養尊處優,不但各師部都會派遣大量車輛前去補給點領取物資,而且一般士兵甚至都會在路程超過2公里時開車代替步行。而朝鮮本身雖然海岸線曲折且多深水港適合登陸,但山地面積超過7成,特別是其中部和北部遍布山地丘陵和叢林河流,而這種地形極大限制了美軍的機械化優勢,特別是美軍在朝鮮戰爭爆發時實力遠不如二戰時期,因為他們的部隊規模從1945年千萬級別裁撤到不足數十萬,大量有經驗的老兵基本退役,而新兵不但素質不佳而且意志薄弱,甚至恐懼山地叢林徒步行軍。即使美軍在某港口進行兩棲登陸后,也不得不面對縱深陡峭山地對其機動的限制。這樣一來美軍就會降低其各單位戰斗員比例進而提升工兵后勤人員比例,且只能通過特定路線機動,這一來志愿軍正面作戰壓力可以降低,而且還能有的放矢地破壞其公路交通線。
多山地的朝鮮北方也讓美軍火力支援效率驟降
而志愿軍方面很多官兵都有多年來豐富的山地叢林作戰經驗,特別是以所謂的鐵腳板著稱,以至于出現了113師長途奔襲三所里跑贏美軍汽車的輝煌步兵戰例。三所里等輝煌表現,也離不開地形對美軍機械化載具的效率制約,這樣一來志愿軍就能通過高強度山地徒步行軍在局部形成兵力密度優勢,最終結合配合變化,形成以多打少避實就虛的運動防御。非但如此,在山地作戰時美軍的火力優勢也會大打折扣,特別是志愿軍土工作業經驗和效率十分出色,能在敵人火力壓制下盡可能多的保存自身有生力量。但三八線以南地勢趨于平緩不利于轉攻為守,這就會讓美軍的優勢火力和高度機械化優勢得到發揮,反觀志愿軍的補給線則面臨美軍空中絞殺、方式原始且長度過大等問題,這就直接影響了一線部隊的彈藥、口糧醫療等方面,最終使其攻勢難以維持,難免損失嚴重。這證明當時的志愿軍/解放軍雖然戰術出色且意志頑強,但如果在平坦地勢下面對高機械化兵團突擊時,同樣難以支撐。換而言之,如果當時美軍有意過鴨綠江,那么在東北平原上志愿軍就更難以有效阻擊敵人,甚至可能重演當年德軍在西線的不利局面。即使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備戰北方強敵時,沙盤顯示東北華北廣大平原依舊會迅速被攻占,而北京外側唯一可能較長時間防守的區域也是張家口山地(一旦過張家口后到北京市區同樣無險可守),為此解放軍在此地進行了多次大演習。
今天人民海空軍面對的問題和當年的志愿軍有近似之處
因此,志愿軍仔細研究了美軍的最大優勢以及其過往戰例后,才結合雙方特點選擇將朝鮮作為預定戰場,并且在察覺自身弱點后斷然避免了冒進的錯誤,最終兼顧了鞏固已有陣地的同時盡可能消滅敵人有生力量,才讓對方坐回談判桌。可以說,出兵朝鮮也是典型的軍事地理學和部隊機械化結合的成功案例,其經驗邏輯依舊可以為今天所用。例如今天的人民海空軍實力雖然大幅提升,加上強大的火箭軍配合,可以在太平洋第一島環內對付假想對手航母特混編隊為先鋒、戰略轟炸機為輔的進攻,甚至會借助大陸基地為依托,讓補給線太長且長途深入己方主場的對手遭遇慘敗。但反之我國海空力量遠程跨區投送和持續作戰方面則依舊和對手存在明顯差距,無論是技術還是經驗皆如此,一旦跨出第一島環,那么艦隊就會失去大陸方面航空兵在反潛、反艦、防空方面的支援,火箭軍所能給予的支援強度也會降低很多,考慮進入對方的主場和多基地夾擊態勢,以及深海中對方優勢數量和質量核潛艇的攔截,我方的勝算就會明顯降低。所以判斷對方的優勢項目,結合自身所面對戰場的環境,也是現代化戰爭中取勝的關鍵基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