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底的黃山層巒疊翠,聶家山革命老區的杜鵑花在細雨中綻放得格外鮮紅。在五四青年節這個特殊的日子里,淮南市煙草專賣局(公司)團支部的19名團員青年踏著濕潤的青石板路,開啟了一場跨越時空的精神對話。
重走游擊路:崎嶇山徑上的紅色洗禮
早上8時,當清晨的薄霧尚未消散,團員青年們早已集結在石門水電站舊址。隨著團支部書記在水電站前揮動團旗,青年們沿著蜿蜒的觀音亭游擊小道開始了3.5公里的徒步活動。
這條被當地人稱為"紅飄帶"的山路上,當年游擊隊員用草鞋踏出的足跡早已被歲月撫平,但懸掛在古樹虬枝間的展板,卻讓歷史重現眼前:1941年皖南事變后,劉奎將軍率領黃山游擊隊在此建立根據地,利用險峻地形與敵人展開激烈戰斗。“當年游擊隊就是利用這樣的地形牽制敵軍,真是‘一寸山河一寸血’”,青年員工李緒不禁感慨道。
汗水浸透的團旗下,團員青年們不斷用腳步丈量著歷史與現實的距離,每一步都仿佛踩在歷史的脈搏上,至今仍能感受到先輩們的心跳……
對話歷史:紅色展陳館里的沉浸教育
步入聶家山紅色展陳館,“風云際會”“紅色熱土”“永世銘記”三個展區構建起了學習教育的全景全貌。泛黃的《火線報》原件、銹跡斑斑的大刀長矛、方志敏親筆修改的《皖南革命綱領》手稿,將時光拉回到了戰火硝煙的年代;時任中共皖南地委書記胡明的手繪畫《游擊隊生活》,給艱苦的革命征途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在“黃山游擊隊誕生”展墻前,講解員生動講述了1934年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在此整編的細節。如今聶家山的山林里依然保留著當年游擊隊住過的棚屋屋基,流傳著“打不死的劉奎”的英雄美譽,留下了一打譚家橋等系列經典紅色故事。
團員青年們還通過數字光影技術,目睹了虛擬重現的“胡明將軍深夜布防”“中墩村群眾支前”的場景,更加深刻感悟到精神信仰的力量。
精神解碼:歷史坐標上的青春答卷
“當年游擊隊員用竹筒送飯,我們今天用保溫杯帶水,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更應在先輩打江山的基礎上肩負使命”“觸摸歷史才更懂得,我們今天從事的各項工作,更像是守護江山的歷史賬簿”,在革命烈士紀念碑前的主題團課上,游擊之路和展陳館里的紅色教育引發全體人員深思討論,記錄本上暈開的墨跡仿佛與歷史長河中的血淚產生著某種共鳴。
當夕陽為聶家山的青松渡上金邊,青年們胸前的團員徽章與紀念碑上的紅星交相輝映。這場跨越時空的紅色教育,不僅擦亮了歷史的鏡鑒,更點燃了青春的火炬。正如此次主題團日主題所昭示的——在民族復興的新征程上,每代人都要用“青春心向黨”續寫屬于自己的“紅旗耀征程”,續寫屬于時代的信仰答卷!
圖片由姚榮順、童冉授權提供
來源:中國日報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