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師最近很苦惱。自從學校要求用"好分數"APP查成績,他的班級群就炸了鍋。
有家長凌晨三點發語音罵他黑心,有家長截圖質問"為什么錯題解析要充VIP",更有個做保潔的家長直接沖到辦公室,紅著眼眶說:"老師,我一個月工資就兩千八..."
"我只是個教數學的,我能決定什么?"王老師苦笑著對我說。
這讓我想起去年某地要求老師用某款"智能作業系統",每布置一次作業,家長就要付2塊錢。張老師偷偷告訴我:"我們教研組長在會上說,這是教育局推薦的'教育信息化示范項目'。"
結果呢?家長投訴到市長熱線,最后背鍋的卻是班主任。學校給出的解決方案是——讓老師自己掏錢給貧困生買會員。
"知道最諷刺的是什么嗎?"教了20年語文的李主任點了根煙,"這些APP的錯題分析,還不如我手寫的批注詳細。"
但沒人敢說破。因為用不用這些系統,直接關系到年底的"信息化教學考核"。有個年輕教師因為堅持手寫評語,被領導在會上點名:"個別同志要跟上時代步伐。"
更魔幻的是,這些打著"智慧教育"旗號的APP,很多功能就是個擺設。比如某款APP的"AI作文批改",把《背影》輸進去都能挑出十幾處"語法錯誤"。但就這樣,學校還要求每周必須使用三次,要截圖上交。
現在明白為什么查個分數都要付費了吧?這根本不是技術問題,而是一條精心設計的利益鏈:
教育局要政績:"我市信息化教學覆蓋率100%"
學校要考核:"完成XX平臺使用指標"
企業要利潤:"年費會員享更多服務"
夾在中間的,就是王老師這樣的普通教師和那個做保潔的家長。
有個做教育信息化的朋友酒后吐真言:"我們給學校的回扣都在服務費里,老師們的培訓費就是變相的保護費。"
后來,事情鬧大了,聽說要整改了。但你覺得會怎么改?不過是把"強制使用"改成"推薦使用",把"年費365"改成"月付30"。就像把辣椒炒肉里的辣椒挑出來,告訴你現在不辣了。
教師辦公室里,王老師正用鉛筆在作業本上寫著批注,陽光透過窗戶照在那些紅色字跡上,格外醒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