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弗洛二德 編輯:阿冊
來源:壹點靈心理
ID:yidianling0
跟大家分享一個不太容易察覺的真相。
如果你長大了還是很單純,不擅長處理人際關系,總是容易吃虧,甚至被人欺負,卻不懂得反抗。
那絕對是從小就被父母欺負過的結果。
心理學研究表明:嬰幼兒時期與父母的依戀關系深刻影響一個人的一生。
如果童年時父母總是嚴格指責、控制或情感忽視,孩子很難建立安全感和自信。
在我的咨詢經驗中,也見過許多這樣的人:
深入了解他們的家庭環境后,發現他們小時候往往并不是被保護的太好,而是一直被父母掌控、打壓甚至情感忽視。
如果你也有類似的性格,可以對照以下三個原因,看看你的成長環境是否有這些特征?
來源:pexels
01父母缺乏社交能力
有些父母自己社交能力有限,害怕孩子過多接觸外界,索性直接控制孩子的交友權。
以我的親身經歷來說,在我高中之前,父母不允許我交朋友,甚至明令禁止我跟同齡人玩耍。
我媽媽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好好學習才是最重要的。交朋友有什么用?這些愛玩的小孩都是家長不管的”。
因此,每次他們外出,總是把我和妹妹鎖在家里,徹底與外界隔絕。
這樣的成長經歷導致我成年后依然有社交恐懼,害怕與陌生人打交道,不敢主動交流。
而回頭看看父母的一生,他們幾乎沒有朋友,生活方式始終封閉,甚至都不懂如何真正與人相處。
所以他們并沒有教會孩子如何與社會接觸,而是用自己的方式把孩子變成了另一個社交能力缺失的人。
研究表明,家庭環境對孩子的社交能力有著深遠的影響。
父母的社交模式和行為方式會被孩子模仿和內化。
如果父母缺乏社交能力,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也難以學習到有效的社交技巧,從而在成年后表現出社交恐懼和回避行為。
來源:pexels
02父母焦慮充滿了戾氣
家庭是孩子最早的社交訓練場。
然而,很多家庭內部充滿了爭吵、冷暴力,甚至摔東西情緒化表達。
當父母彼此沖突時,他們不僅沒有教會孩子如何理性解決矛盾,反而讓孩子被迫卷入其中。
比如有些夫妻吵架時,還會讓孩子站隊,問他:
“你覺得爸爸對還是媽媽對?”這其實是在撕裂孩子的內心。
對于年幼的孩子來說,這種長期處于家庭沖突之中的經歷,就像是一種無形的逼迫,讓他們的關系觀和對是非的認知變得混亂。
而當他們長大后,面對復雜的人際關系時,往往不知道該如何處理,也害怕與人起沖突,甚至潛意識里避免親密關系。
許多年輕人不愿意結婚,不是因為不渴望家庭,而是從小在原生家庭里目睹父母的相處模式后,對婚姻產生了深深的恐懼。
對于他們來說,維持一段普通的社交關系都已經很難,更別說去學會圓滑處世了。
所以外界看起來他們單純,其實是因為他們不知該如何應對人際復雜性。
研究指出,家庭沖突對青少年的社交能力有顯著影響。
長期處于家庭沖突中的孩子,容易形成回避型人格,缺乏安全感,難以建立穩定的人際關系。
他們在面對人際沖突時,往往選擇逃避或妥協,缺乏有效的溝通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來源:pexels
03扭曲人格地成長
成長在糟糕家庭氛圍中的孩子,為了生存,不得不逼自己早早懂事。
然而,真正的成熟并不是過早懂事,而是學會獨立思考,合理表達自己的需求。
但許多孩子被迫成長的方式,卻是通過服從、犧牲自我感受去滿足他人。
尤其當關系里出現矛盾時,他們害怕沖突,選擇隱忍,甚至學會逃避。
這些人在成年后看上去似乎很單純,甚至很懂得利他思維,愿意為別人著想。
但實際上,他們的內心往往充滿了恐懼和委屈,而這種習慣性退讓,反而讓他們成為最容易被利用和欺負的對象。
別人看到他們的善良,其實只是看到了他們不會反抗的性格。
所以真正的問題不是單純,而是因為從小沒有人教他們如何保護自己,如何真正成熟。
如果你發現自己在成年后依然單純,并不是因為你被保護得太好,而可能是因為從小你的情感需求沒有被滿足,甚至一直在被父母控制或者打壓。
成年人的社交能力、情緒管理能力、獨立性,很多都和童年經歷息息相關。
如果父母自己不會社交,總是制造家庭沖突,讓孩子過早懂事,但又不教會如何成長。
那么這個孩子長大后,就很可能變成一個在人際關系中懦弱,不懂拒絕,容易被欺負的人。
這只是扭曲人格地成長。
所以,真正的成長不是天真變事故,而是學會在理解他人的同時,也能保護自己的界限,敢于表達自己的需求。
絕不是一味妥協和退讓。
來源:pexels
以上就是三個被父母欺負的三個原因與特征。
你有沒有符合呢?
接下來,再給大家介紹一個壹點靈的真實案例,并給您提供解決方案。
04壹點靈真實案例解剖
舉例來說,壹點靈平臺上有這樣一個真實案例(案例已經過模糊化隱私化處理):
來訪者小王26歲,性格溫和單純,卻因為家庭環境變得極度自卑和害怕。
她回憶道,“爸爸是個很獨裁、專制的人,家里什么都要聽他的。
只要他在家,家里的氣氛就特別陰沉、壓抑”。
父親對她學業的失敗耿耿于懷,每當他發火,就會說出“特難聽、惡毒的話來刺痛我”,讓她常常“被氣得直哆嗦”。
母親性格懦弱,遇到丈夫發飆時不是躲開,就是連同父親一起責罵她。
在這樣的家庭中,任何正常的成長舉動(比如和同學交朋友)都會被質疑或禁止:
“從初二開始,他們開始禁止我和異性來往”。
長此以往,她“一點點的自信心都沒有了,一聽見他們說話就感到害怕”。
可以想見,這樣的原生家庭里,孩子一直承受著恐懼和壓抑,無法正常地表達和肯定自己。
這正印證了 「 依戀理論 」的觀點:
父母如果情緒混亂、關懷缺失,孩子容易形成不安全依戀。
通俗地說,如果你的父母無法給予穩定的愛和保護,你可能會學會不信任自己和他人,始終把安全感寄托在外界。
不過,我們壹點靈的心理咨詢師也常說:
“我們無法選擇父母,但每個人的命運都應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這句話提醒我們,雖然童年陰影難以改變,但我們可以通過后天努力掌控自己的成長方向。
您的應對策略:
1、理解原生家庭的影響:
首先接受自己的遭遇并非個人缺陷,而是過去經歷的結果。
學習一些基礎的心理學知識(如依戀理論、家庭系統理論),幫助你認識原生家庭模式,明白自己的反應正常。
2、建立安全感:
在壹點靈這樣的專業平臺,可以預約咨詢師傾訴。
不妨加大表姐,預約專業咨詢師。
咨詢師會傾聽你的故事,以專業而溫和的方式幫助你重塑“被愛”和“被保護”的體驗。
在安全的咨詢關系中,你可以逐漸學會放松和信任,彌補童年缺失的溫暖。
3、表達與溝通:
練習說出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而不是一味忍讓或責怪自己。
開始時可以先向心理咨詢師或信任的朋友傾訴,再嘗試與家人溝通。
就像案例中的小王一樣,即使很難,也可以先嘗試表達:
“我需要你的理解和支持”,一步步學會為自己設立健康邊界。
4、自我肯定訓練:
通過正念、寫日記或專業指導,培養關注自身優點和進步的習慣。
咨詢師可能會引導你進行認知重構,改變“我做錯事一定會被罵”等扭曲想法,逐步建立自尊。
壹點靈心理咨詢平臺強調專業服務和隱私保障,是一個安全可靠的傾訴之所。
無論你的經歷多么痛苦,咨詢師都會無條件接納你,幫助你慢慢重建內心的安全感。
來源:壹點靈
在面對這樣的成長經歷時,我們需要意識到,改變是可能的。
通過心理咨詢、建立健康的人際關系、學習情緒管理技巧等方式。
我們可以逐步修復童年時期的創傷,提升自我認知,建立健康的自我邊界,從而在成年后擁有更健康的人際關系和生活方式。
如果你發現自己在成年后仍然單純,不要責怪自己。
這不是你的錯,而是成長過程中環境對你的影響。
重要的是,你現在有機會去了解自己,改變自己,走向一個更加健康和成熟的生活。
就像李白說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心理愛好者考證/副業推薦
可從事心理行業,可增加額外收入
可成為有執業勝任力的心理咨詢師人才
↓戳圖,添加老師咨詢↓
含1對1指導規劃 + 課程體驗
如果你正在尋找適合自己的心理服務,可以考慮壹點靈的心理服務,這里有4.5萬名專業心理咨詢師,可進行線上或線下咨詢服務,他們專業、真誠,且已經準備好,識別下方二維碼可預約咨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