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國一直在和中國接觸,兩國因為特朗普的反復無常仍在持續對峙,就在這時,印度卻準備對中國出手了。
根據印度媒體的說法,印度政府準備把中企在印度的投資進行限制,比如稀釋中國股份,中企在電子領域最多只能占股10%,前提還是要求中企交出技術,進行技術轉移。而如果是在美國歐洲供應鏈上的中企,印度也極其靈活地允許中企持有最高49%的股份。
這么一看,印度的吃相也十分難看了。那為什么印度會想要實施這樣的政策呢?
首先是中美之間的貿易戰,讓印度生出了趁火打劫的念頭。
因為特朗普對中國征收的關稅,導致一些中國企業遭受打擊,迫切需要進行改變,他們會選擇在其他國家設立工廠,或者通過這些國家中轉,以此履行同美國企業的訂單。
而其中,臨近的印度成為了中國企業的選擇之一。在此之前,中國企業也會選擇在越南等東南亞國家進行中轉或在當地設立工廠,但美國最近也對越南征收報復性關稅,印度也會有更多的機會。但這也給了印度一種錯覺,那就是中國企業在中美關稅戰下非它不可。
其次也有政治因素的考慮。
印度長期以來在中美兩國對峙期間,拿中國作為投名狀,以此討好美國,從中獲利。近期在中美關稅戰的關鍵時期,美國想要從其他方面削弱中國,對印度提出了限制中企的要求。這也是印度計劃縮緊中企投資的重要因素。
另外是因為印度大興貿易保護主義,以此避免本土企業受到中企的沖擊。印度政府認為,印度人在公司中占有主要股份,中企占少數股份,更能讓合資企業煥發生機,推動地區的發展。
以前印度大力歡迎外來企業投資,讓很多著名中企在印度建廠。但等到印度從中獲利,政府就推出了各種限制政策,對外資企業進行審查,先后以各種名義對其處以巨額罰款。如今計劃對股份方面加以限制,也是印度的常規操作。
而且印度自身的電子產業,市場競爭力是比不過中國的。很多印度本土企業被中國企業擠占市場,但又確實沒有創新能力,只能寄希望于政府的保護措施。
當然,印度政府不止回應了本土企業的呼聲,也想要摘中企的“桃子”,當一個伸手黨。
印度政府想要加快構建自主穩定的產業鏈條和技術體系,但當地缺乏電子領域技術,又因為缺乏研發投入,長期依賴進口,只能想到投機取巧,從在印投資企業上通過種種手段掠奪技術。
而這種行為,其實是“既要又要”的典范。印度想要中企投資,又要在合資企業上占主導,還想要中企的技術,實在貪得無厭。
但天下哪兒有這么好的事呢?對中企來說,印度并非是唯一的選擇。如果印度這樣做,只會讓想要對印投資的企業望而止步,進而對自身經濟產生負面影響。
從長期來看,印度的行為也會讓本地企業錯失發展良機,在國際上的競爭力越來越弱,最終只怕會得不償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