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小卡片關注一下,記得星標!
我是槽三刀,一個喜歡吐槽的布衣青年!
近日,不交錢就沒氣,天然氣用了3年后突然被要安裝費的新聞,引發了網友的廣泛關注。
故事的開頭往往帶著“惠民”的濾鏡。
在“氣化農村”、“清潔取暖”的推動下,各地燃氣公司帶著“有補貼”、“低價安裝”的宣傳走進村莊,承諾“一次繳費,終身使用”,甚至有工作人員拍著胸脯保證“絕對不會再收錢”。
于是,老百姓拆了土灶、賣了煤爐,用積蓄交了初裝費,以為從此過上了“洋氣”的生活。
然而,意想不到的是。
幾年之后,1000元的初裝費轉眼漲到2850元,費用翻了近三倍不說,他們竟然還要以“不交錢就停氣”相威脅。
三刀認為,燃氣公司這種“先上車后補票”的操作,無異于“溫水煮青蛙”。
其實,像這樣的怪事在各地不斷上演:
有用戶反映,氣卡每次只能充100元,想多充就得買保險;還有的居民遭遇“強制換表費”,網上30元的自閉閥到了燃氣公司手里變成150元;還有地方以“安全檢查”為名,年年推銷高價波紋管、報警器,不買就斷氣。
各種名目的收費加起來,早已超過了當初承諾的“低價”,現在看來,當初所謂的“補貼”也只不過是資本“收割”前的誘餌。
這讓我們不禁感嘆:燃氣行業本應是帶有公共服務屬性的民生工程,卻在市場化過程中逐漸淪為私企逐利的工具。
那么問題來了,他們為什么要這么做呢?
某燃氣公司內部人士透露:“農村市場前期投入大,必須通過后期加價把成本撈回來,反正老百姓也沒別的選擇。”
由此可見,這種壟斷的底氣,正是源于對用戶“生存剛需”的精準拿捏。
當“吆喝”變成“套路”,老百姓眼中的“惠民背書”便成了資本“收割”的掩護。
江蘇某村干部坦言,當年配合燃氣公司入戶時,沒少給村民做工作,后來由于各種收費問題頻發,村民見了他就說“合起伙來騙老百姓”。
這種信任危機,似乎比天然氣管道的隱患更危險,因為它讓決策執行變了味,讓基層治理失了信。
另外,按照相關規定,燃氣安裝費應實行指導價,然而在實際操作中,許多地方將定價權完全下放給企業,美其名曰“市場化調整”。
于是,企業隨意拆分收費項目,把本應包含在初裝費里的管網建設、表具安裝等費用“技術性剝離”,三年后再以“二次施工”、“物價上漲”為由漲價。
更值得警惕的是,一些地方盲目推進“煤改氣”工程,卻對后續的運營監管不聞不問,對已經發生的亂收費更是閉口不談。
其實,老百姓不在乎成本分攤是否合理,他們要的也不過是一碗熱飯、一份踏實。
可當“吃飯”這件最樸素的事,都要被資本來回“收割”,我們應該回到最初的追問:
農村安裝燃氣,為了讓少數人賺得更多,還是讓多數人過得更好?
文章最后,還是希望相關部門能引起重視,把百姓的柴米油鹽醬醋茶當回事。
或許,我們都該記住:
任何試圖在老百姓的“飯碗”里動手腳的行為,最終都會被老百姓的“怒火”烤得發燙。
因為,人間煙火氣容不下資本的“硝煙”。
請【點贊】,點【在看】,把文章【轉發】給您身邊的人,謝謝!
微信最近更新規則啦,只有星標這個公眾號的讀者,才能看到正常的內容更新。記得:點公眾號頭像圖標—點右上角“...”—點“設為星標”,這樣就不會錯過更新啦~
歡迎加入我的付費社群,里面有時事熱點探討、好書推薦、往期被禁文章分享、公眾號寫作教學等,費用99元/年,歡迎掃碼加入:
點擊上方小卡片關注一下,記得星標!
謹防失聯,可關注下面小號
鄭重聲明:
文章素材來自官方媒體,作為自媒體創作者,始終本著客觀、理性的態度進行時事的相關評論,無不良輿論引導。
此外,對于事件的真實性,自媒體創作者很難把控,所以也請大家理性閱讀。
另,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謝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