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晚,安徽淮南一博主在人行道上丈量一條死鰱鳙。卷尺拉到1.1米時,圍觀者倒吸涼氣,這魚比普通鰱鳙大出好幾圈。
魚身直挺挺躺著,魚鰓不動彈,一看就是沒了生機,網(wǎng)友紛紛惋惜。要知道,夏天本是釣鰱鳙的旺季,可這么大的鰱鳙大伙都沒見過。
白鰱俗稱“跳鰱”,是四大家魚之一,平時見人就蹦跶,咋就被釣上來了?江蘇網(wǎng)友直嘆氣:死了虧大了,活的能賣幾萬,老麻雀都得搶著要。浙江釣友勸大伙:過過釣癮就行,這么大的魚還是放了,吃也不好吃。
評論區(qū)吵開了,江西網(wǎng)友說七八十斤,廣西的覺得五六十,還有說不到40的。博主沒稱重,這魚到底多重,成了大家心里的一個謎。白鰱可是“水質(zhì)凈化器”,一天能過濾自身體重40%的臟水,是水庫的生態(tài)守護者。
野生白鰱長到30斤就少見,人工養(yǎng)最多50斤,這1.1米的得長十幾年吧?
更奇怪的是,白鰱膽小得很,有點動靜就蹦,能被釣上來簡直像中了“倒霉獎”。
江蘇有釣友前年釣了112斤鳙魚,活著賣了高價,重慶那位52斤的死了只能送鄰居。活魚在觀賞魚市能賣上萬,黃金變異種敢喊10萬,死了就只能做臘魚,頂多賣千把塊。
這一死一活,差距也太大了,簡直一個天上一個地下。有人琢磨著,以后釣到大家伙別離開水,直接聯(lián)系釣場老板,能換幾根好魚竿。
可也有人犯嘀咕,這么大的魚長這么多年不容易,釣上來到底該賣還是該放?
四大家魚里白鰱最“皮實”,咋就翻肚子了,是不是釣的時候傷著了?現(xiàn)在釣鰱鳙越來越火,釣場老板喜歡大的,可生態(tài)保護也不能忘啊。
白鰱凈化水質(zhì)有功,長成巨物更是難得,一味想著賣錢會不會太可惜?我個人覺得,釣魚圖個樂子,遇到這種“老魚”,放歸水里比換錢更有意義。
但話說回來,釣友辛苦釣上來,想換點裝備錢也能理解,這矛盾咋解決呢?這條暴斃的鰱鳙,就像一面鏡子,照出了釣魚人心里的糾結(jié)。
是盯著眼前的幾萬塊,還是想想水里的生態(tài)賬,大伙心里都有桿秤。
往后再碰到巨型鰱鳙,是留是放,估計還得吵上一陣子,您說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