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老漢蹲在村口抽旱煙,盯著天上海棉似的云直皺眉。五月初的天本該穩當些,偏生這云壓得人喘不過氣,像要把積攢的勁兒全撒下來。
手機里的天氣預報叮叮響,鄰村老李突然在喇叭里喊,“明兒起要變天,各家牲口棚都加固嘍!”頭一夜的風先從半島地區鉆了空子。沿海的漁船早早歸港,4級風推著浪拍岸,陣風5-6級時,碼頭上的竹筐子骨碌碌直滾。
魯西北和魯中卻悶熱得反常,夜里突然炸響雷,雨點沒下來,7-9級的大風先把村口楊樹的新葉扯掉半樹。
菏澤的王大姐摸黑收晾曬的蒜辮子,“這霧輕得跟紗似的,咋氣溫就賴在13℃不走呢?”更怪的是南北氣溫打起來架。魯南晌午熱得穿短袖,27℃的日頭曬得人犯困,像夏天提前來探路。
半島和魯中山區卻裹著薄外套,21℃的海風涼颼颼,倒像是春天舍不得走。氣象站的電視里,倆模型對著地圖掐架——歐洲的瞅準魯中北部,美國的偏說魯西南也要湊熱鬧,看得老把式們直撓頭。第二夜的雨腳開始亂了陣腳。
魯南的小雨點打在瓦上沙沙響,不礙大事,卻讓跑夜路的卡車司機直擦擋風玻璃。
風卻悄悄攢了勁兒,魯中和半島的南風漲到4-5級,陣風6-7級時,晾衣繩上的衣裳能被扯到房頂上。濟南還守著27℃的熱乎氣,青島那邊卻跌到19℃,兩地人通電話直犯迷糊:“你那兒穿啥衣裳?咱咋像隔了倆季節?
”到第三日,老天爺終于是發了狠。烏云像被打翻的墨汁,鋪天蓋地蓋住全省,雷陣雨劈頭蓋臉砸下來。魯西北的雨急得像倒水,一小時能灌20毫米,更嚇人的是冰雹,玉米粒大的冰蛋子噼里啪啦砸地里,剛露頭的棉苗遭了殃。
北風跟著來助威,8-10級的陣風呼呼吼,晾曬干草的架子被掀翻,塑料大棚的薄膜吱呀作響,讓蹲在屋里的莊稼人直揪心。這場天變,把人折騰得夠嗆。
衛生院里,感冒發燒的老人扎堆,“前兒穿單今兒裹襖,這身子骨哪兒扛得住?”地里的事兒更讓人愁,剛開花的果樹被冰雹砸掉花瓣,小苗苗被大風刮得東倒西歪,種大棚的老張蹲在地頭直嘆氣:“這茬損失怕不小。
”可氣象專家的話又讓人犯嘀咕——歐洲模型準了強對流,美國模型的風切變也沒說錯,為啥咱老百姓看天,還是跟猜謎似的?都說“天有不測風云”,這話在今兒個更有滋味。三天里從初夏到涼春再到急雨,老天爺的脾氣摸不透,可地里的莊稼等不得。
有人說該信模型預報,有人說老輩看云更靠譜,兩撥人在村頭吵得臉紅脖子粗,誰也說不服誰。我瞅著這忽冷忽熱的天,最愁的還是地里剛出苗的莊稼——它們可經不住幾回折騰,咱莊稼人靠天吃飯,啥時候能把這天氣的脈摸得更準些?臨了,這雨還沒消停的意思。
天氣預報說明后天轉晴,可誰知道會不會又變卦?
就像村東頭的李大爺說的:“天老爺的臉,比小娃娃的脾氣還難猜。”這場天氣仗打完,地里的活兒堆成山,補苗、加固、排水,哪一樣都等著人去張羅。
可不管咋說,莊稼人心里都明鏡似的:跟老天爺打交道,就得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多留幾個心眼總沒錯。
末了想想,這天氣變來變去,倒是給人提了個醒。科技再發達,天兒還是有自己的性子,咱既得信科學,也得長點心。
就像老輩人傳下的話:“人算不如天算,可咱得把能算的都算到前頭?!边@場突襲的雷雨冰雹,到底給今年的收成埋下啥伏筆?咱且走一步看一步,只盼往后的天兒,能多些穩當,少些折騰。
老天爺的臉說變就變,咱莊稼人心里的秤,得時刻惦著天氣的輕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