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回可好了,修完這些生產(chǎn)路,俺村下湖搞生產(chǎn),再也沒有孬路走啦!
”5月6日,臥茨村東湖修路現(xiàn)場,村民指著新水泥路直樂呵。說話的是村里老戶,往年晴天踩土、雨天陷泥的苦,他記了十幾年。修路的是30歲小伙姜東成,在外辦企業(yè)攢下了家底,偏要往村里“搭錢”。
“老一輩教的,事業(yè)再大,根在村里;本事再強,心向老鄉(xiāng)。”他說得實在。
4條路,1700多米長,6000多平水泥地,算下來得20多萬,全是他自掏腰包。村支書洪德良說,路寬的5米,窄的3米多,排水溝清了淤,汛期排水也規(guī)劃好了。
“好事得辦實,不能留尾巴。”姜東成這話,施工隊聽了直點頭。
他不是頭回為村里操心,疫情那幾年,口罩、消毒液沒少往村里送。更讓人暖心的是,他媽天天熬大鍋菜,給施工隊當“后勤部長”。“小伙子實心眼,老兩口也實在!
”村民圍在路邊,你一言我一語。村史里,修路的好人排著隊:賈自祥、肖紀斌、洪源澤……2021年洪源澤修了2250平。加上這回的6000多平,村里東西2條、南北4條生產(chǎn)路,全硬實了。
“沒用村里出一分錢,全靠這些熱心人接力。”洪德良數(shù)著賬,聲音里帶著顫。有人問:“姜東成掏這么多錢,不心疼?
”他笑:“看著鄉(xiāng)親走路順溜,比啥都得勁。”一個好人帶一片,這些年村里修路成了“傳家寶”,年輕的學(xué),老的幫。
農(nóng)忙季節(jié),生產(chǎn)路通了,更得留意天氣——前兩天下了場雨,新修的路沒積水。想知道接下來啥天氣?關(guān)注我們,雨晴信息、農(nóng)忙提醒,第一時間推給您。
文中故事來自村民講述,具體細節(jié)以實際為準,咱就圖個熱乎勁。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