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旸 趙俊杰 簡軍波
環球圓桌對話
編者按:當前,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人類社會再次來到關鍵十字路口。迎來建交50周年的中國與歐盟,作為全球舉足輕重的兩大力量,如何夯實中歐關系為世界提供更大的確定性?本期“環球圓桌對話”邀請三位學者就相關話題展開討論。
陳 旸: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歐洲所所長
趙俊杰: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研究員
簡軍波:復旦大學中歐關系研究中心主任
增強戰略互信,開辟共贏新局
陳 旸
今年是中國與歐盟建交50周年,中歐建立的全面戰略伙伴關系也走過了22年。時至今日,中歐關系已成長為世界上最舉足輕重的雙邊關系之一,其影響力亦遠超一般的雙邊范疇。
正如習近平主席強調的那樣,一個健康穩定的中歐關系,不僅成就彼此,而且照亮世界。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霸權主義、單邊主義逆流嚴重沖蝕國際秩序的堤壩,人類社會發展面臨的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顯著增多。面對下一個50年,健康穩定、相向而行的中歐關系更顯彌足珍貴。
眾所周知,在過去一段時間,中歐之間經歷了一些波折,而這一系列波折的源起,歸根結底在于歐盟對華的戰略定位發生了位移,損害了中歐之間的戰略互信。一段時間以來,歐盟給對華政策設置了所謂的“三重定位”,即合作伙伴、經濟競爭者和制度性對手,在一些人的推動下,后兩項定位日益凸顯,影響逐漸擴大,嚴重拖累了中歐關系的正常發展。因此,歐盟對華定位急需校正、糾偏,避免用“放大鏡”來看問題,用“有色鏡”來看政策,用“近視鏡”來看分歧。只有始終錨定合作伙伴的戰略定位,才能確保中歐關系在正確的軌道上健康穩定發展。
事實上,中歐之間的共同點遠大于不同點,合作面要遠勝過對立面。中歐作為世界上的兩大力量,不存在地緣政治的歷史糾葛與現實紛爭,不存在根本的、難以化解的戰略矛盾;在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問題上,中歐有著高度重合的共同利益和極為相似的共同訴求;雙方不斷鞏固戰略互信是順理成章的正當之選,也是維護和發展人類事業的正義之選。在如今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中,爾虞我詐的競博戲碼頻頻上演,崇尚實力的叢林法則重新冒頭,但我們一再以自己的選擇和行動表明,中國堅決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是公平正義的國際秩序的堅定維護者。中國長期始終如一的表現贏得了全球南方國家的普遍尊重,也值得歐盟投下政治上的信任票。盡管中歐之間政治體制存在較大差異,但雙方共同致力于推動建立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極化和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這為雙方建立政治互信提供了目標引領,也為雙方發展全面戰略伙伴關系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
當前,華盛頓霸凌霸道揮舞關稅大棒,破壞國際貿易秩序;肆無忌憚退群毀約,破壞全球治理的連貫性與國際組織的權威性;異想天開“并國”“買地”,破壞二戰結束以來的國際政治秩序。在這般復雜嚴峻的情境下,中歐加強政治互信,絕非權宜之計,而是關乎雙方長遠利益與國際秩序穩定的戰略抉擇。中歐作為世界上第二、第三大經濟體,經濟力量總和占世界三分之一強,中歐以政治互信為基礎,涵養經濟共識,協調貿易政策,便能有效抵制美國不合理的關稅壁壘,攜手維護多邊貿易體制。
歐洲向來是多邊主義倡導者,中國矢志不渝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歐強化政治互信,可共同發聲捍衛聯合國核心地位,在氣候變化、公共衛生等全球治理議題上合作并進,可以做實多邊機制內涵,使其不被單邊霸凌侵蝕。中歐遠隔萬里,但歐洲安全穩定關乎地區平衡,中國周邊局勢亦牽涉歐亞大陸整體安寧,雙方增進政治互信,歐洲摒棄跟隨冷戰思維舊路,尊重中國的利益關切,中方堅決捍衛主權同時重視歐合理訴求,雙方能在安全防務層面展開務實交流,分享反恐、網絡安全經驗,在維和、地區熱點斡旋方面提供方案,互鑒互補,為世界安全穩定注入正能量。
誠然,中歐加強戰略互信之路并非坦途,制度差異、歷史遺留問題或會引發一些摩擦,但相較霸權主義極限施壓的威脅,中歐完全可以秉持求同存異智慧,以政治互信為盾,以合作舉措為矛,在百年變局的驚濤駭浪中開辟共贏新局。
夯實文明交流互鑒基石,中歐關系走得更快更穩
趙俊杰
時值中歐建交50周年,中歐高層互致賀電。習近平主席特別強調,雙方要總結中歐關系發展經驗,深化戰略溝通,增進理解互信。回顧50年來中歐交往的歷程,深化戰略溝通不僅僅包括政治對話、經貿及科技合作,更涵蓋雙邊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鑒,只有在社會文化層面溝通理解、增信釋疑,中歐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方能名副其實、穩步前行。
當前,中美歐大三邊關系錯綜復雜,尤其中美全方位角力進入新階段。在風雷激蕩的關鍵時期,中方增進與歐盟的政治互信,深化戰略溝通尤為重要。以國際關系現實主義理論分析,美國稱霸全球既倚仗經濟、科技和軍事硬實力,也離不開政治、文化及價值觀軟實力。循此邏輯,中歐深化戰略溝通與合作,也離不開軟實力的充分運用。
回看中歐關系50年來的發展經歷,歐美總有一些政客別有用心地借機炮制各種“中國威脅論”,竭力“妖魔化”中國?!皣辉谟诿裣嘤H,民相親在于心相通”。中歐關系的深化及健康發展離不開社會交往,只有夯實中歐兩大文明交流互鑒的基石,未來的中歐關系才會走得更快更穩。為此,需要中歐雙方共同發力,在社會文化交往方面探索前行。
首先,兩大文明互鑒,就是要讓中歐政治家和民眾熟知中歐經濟社會發展模式的共性及差異性,意識到文明交流互鑒、多元文化共存的重要性。通過持續的改革開放,中國領導人及廣大民眾充分認識到歐洲經濟社會發展模式的優勢,我們從中學習借鑒了包括科學管理在內的不少合理因素。相反,歐洲一些政客和民眾卻抱殘守缺、故步自封,對中國東方文明的精髓、中國的發展模式知之甚少,這就導致他們對中國的崛起感到焦慮,對中國的發展產生誤解。
要消弭分歧和誤解,最好的良策就是深化中歐文明對話和文化交流,真正做到民心相通。從2010年創設首屆“中歐文化高峰論壇”到2012年建立中歐高級別人文交流對話機制,再到2018年舉辦“中國—歐盟旅游年”,類似的文明對話、文化旅游,持續引領中歐社會文化交往并取得顯著成果。2024年有超過200所孔子學院及孔子課堂在歐洲扎根,中歐人員往來超過1500萬人次。
其次,民間交往、學術交流和大眾旅游是中歐關系深入發展的文化紐帶,只有中歐普通民眾經常往來、接觸和交流,才能真正做到相互理解、心心相通。這有助于抵消西方反華勢力對中國的抹黑渲染,更有助于消除西方民眾對華所持的負面認知。如今,中國政府對絕大多數歐盟成員國民眾采取來華免簽的政策,促使更多的歐洲民眾到中國旅游,他們對華態度和認知正出現改變。
最后,重視中歐文化交往中多媒體傳播效應,通過新媒體及全新傳播方式,盡量消除傳統西方媒體對華報道的偏見,讓更多的西方民眾、特別是青年充分了解中國,向其傳播中歐友好交往、文明互鑒互學的正能量。青年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西方國家各政黨在政治競選中對本國青年選民的爭奪十分激烈。歐洲國家政治光譜出現新變化,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社交媒體對青少年認知的影響。歐洲上年紀的民眾相對比較保守,其接受新鮮事物及新知識的能力有限,他們對中國持有的偏見一時半會難以消除。相反,歐洲青少年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強,他們通過社交媒體及電競等新傳媒,能夠充分認識中國,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及中歐關系的發展脈絡。因此,我們在同歐洲民眾打交道時,應了解歐洲青年對華有什么認知或需求,盡量與他們溝通,并通過青年創業、網絡合作、精英論壇、訪華游學以及實地考察等多種方式,讓歐洲青年對當代中國有一個嶄新的認識,這對未來中歐關系的深化相當重要。
中歐經貿關系應實現利益互嵌的相互依賴
簡軍波
隨著國際局勢的變化,中歐關系正發生新的變化和調整。譬如,雙方在解決中國輸歐電動車關稅問題上已達成新的共識,在中歐建交50周年之際,中方和歐洲議會決定同步全面取消對相互交往的限制,等等。這些跡象表明,包括中歐經貿領域在內的中歐關系有進一步改善的跡象。
就中歐經貿關系而言,當前面臨新的發展機遇。中歐是全球主要開放經濟體,是共同反對美國貿易保護主義的潛在天然伙伴。從利益上看,美國挑起關稅戰使中歐有動力加強彼此經貿聯系。盡管目前美國對歐實施有期限關稅豁免,但未來是否豁免取決于歐洲對美方的妥協與退讓程度??紤]到歐洲對美巨大順差,未來歐洲以妥協來滿足美國訴求的可能性較低,預計美歐間關稅矛盾會長期存在。在這種背景下,中歐相互借助對方市場,增加彼此投資和貿易往來以推動自身經濟發展是合理且必要的選擇。
從戰略上看,跨大西洋關系受損,歐洲有調整和改善對華關系的必要性。目前歐美在防務、價值觀、經貿甚至領土主權等問題上存在分歧乃至沖突,跨大西洋關系向下的勢頭難以短期內逆轉。對此,歐洲正積極尋求戰略自主,開拓與第三方經貿和政治關系,其中就包括拓展與中國市場聯系以對沖美國影響。
中歐經貿合作要行穩致遠,當然也需要解決當前存在的一些隱憂。第一,歐洲部分國家對美政策存在機會主義色彩。盡管歐美關系發生了變化,但目前歐洲內不同國家、政黨、產業、經濟部門和利益群體對美立場存在差異,有些力量對美國存在一定幻想,希望未來華盛頓能放棄對歐關稅戰,部分政客甚至期待通過損害中歐關系換取美方對歐經貿“優待”。從宏觀角度看,歐洲在安全上對美高度依賴,經濟上美國是歐洲最大投資和貿易伙伴,尤其是歐洲最大順差來源,因此不少歐洲人期待美歐經貿關系能免于貿易戰沖擊,在對美關系處理上采取兩面立場。
第二,中歐在少數領域存在競爭,可能被一些人利用。隨著中國科技進步和產業持續升級,中歐經貿中的競爭性在一些領域有所上升。在歐洲一些政客看來,基于雙方制度差異,目前競爭存在所謂“不公平問題”。因此,歐洲一些人借追求所謂“公平的競爭”,將一個純粹經貿問題演變成了政治問題。
第三,安全問題泛化須引起警惕。歐洲一些國家目前過度追求“對華經貿關系安全化”,以“去風險”政策加以應對。正因為不斷將安全問題泛化,中歐間正常經貿關系被置于“安全棱鏡”下處理,這對中歐正常經貿關系將帶來長期困擾。
筆者認為,當前推動中歐經貿關系穩定發展需要拓展新思路。
首先,在多邊主義層面共同維護經濟自由化的權威和理念共識。美國掀起的經濟保護主義狂潮是對全球經濟互聯互通、互利共融理念與行動的粗暴和愚蠢地攻擊,不符合全球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利益。為根本上抵制這一不良思潮,中歐應在國際多邊場合共同維護經濟自由主義和對外開放思想的權威,維護世貿組織權威。
其次,中歐應求同存異,在雙邊和國際層面踐行經濟自由化原則。在雙邊層面,雙方應繼續推動擴大針對對方的開放程度,積極尋求“中歐全面投資協定”的落地,推動雙方朝貿易自由化方向發展。同時,雙方可尋求在第三方市場的產業鏈聯結。比如,歐盟與東盟也在進行自貿談判,由此東盟可成為中歐經貿交流的“代理”,促進中歐產業鏈在第三方的聯結。這意味著中歐可通過“地區間主義”安排,既滿足歐洲“去風險”訴求,也能實現新的中歐經貿合作與新的全球化發展。
最后,中歐經貿關系應尋求從一般相互依賴,走向更深刻的基于利益互嵌的相互依賴。后者意味著中歐相互依賴,并非簡單的對最終商品、特定產業鏈或市場的依賴,而是通過相互投資和對共同產品或產業鏈的各自貢獻來實現利益互嵌,擺脫單向度脆弱依賴關系,實現真正利益共享的相互依賴,成為中歐經貿關系健康穩定發展的長遠之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