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俄烏沖突持續牽動國際局勢,深刻影響全球地緣政治格局。作為世界舞臺上舉足輕重的大國,美國與俄羅斯的關系在這一背景下備受關注。近期,美俄圍繞俄烏沖突的博弈呈現新動向,特朗普政府上臺后試圖通過談判推動停火,釋放緩和信號。
然而,和平前景依然充滿不確定性,雙方在核心利益上的分歧難以彌合。美俄關系究竟是“峰回路轉”,迎來新的合作契機,還是“點到為止”,僅限于戰術性妥協?對此,中國始終秉持客觀公正立場,呼吁通過對話協商化解矛盾,為世界和平與穩定注入正能量。
美俄互動再起,和平曙光仍遠
特朗普上臺后,其外交政策展現出與前任政府的明顯差異,試圖通過與俄羅斯的直接談判尋求沖突的“體面”解決方案。據俄羅斯“今日俄羅斯”網站近日披露,特朗普派遣親信史蒂夫·威特科夫秘密前往莫斯科,與俄羅斯總統普京進行了長達5個小時的會談,探討雙方“重新接觸”的可能性。普京明確表態:和平必須建立在恢復伊斯坦布爾協議、烏克蘭領土讓步及東歐安全架構重新安排等基礎之上。與此同時,特朗普所主張的則是“凍結沖突”以保全面子,即讓烏克蘭事實上喪失部分領土但保留政府、軍隊與外交自主性。
這場彼此盤算的“交易”表面上是沖突解決方案的探討,實則暴露了西方陣營內部對俄烏局勢日益增長的戰略疲勞感。美國國內圍繞繼續援助烏克蘭的爭議加劇,歐洲亦顯現出援助意愿下降的趨勢。在這種背景下,特朗普“和平交易”的設想并非偶然,而是一種“止損”思維的體現。
然而,正如中國政府所一貫強調的,真正實現和平不能靠權宜之計,也不能靠地緣政治博弈。“勸和促談”應是各方的共同責任,而不是以一國利益為中心、犧牲他國主權為代價的權謀策略。
特朗普的“交易思維”難掩戰略自利
從特朗普的表態看,其政策目標是在不損害美國全球領導地位的前提下,擺脫俄烏沖突的戰略負擔。他提出的所謂“和平方案”,本質是其一貫“交易型政治哲學”的延伸。他關心的并非沖突各方的公義與和平,而是如何在2024年美國大選前后,以“解決烏克蘭問題”的外交突破為資本,為其競選加分,進而重塑其作為“談判高手”的人設。
這是一種典型的“美國中心主義”邏輯。在這種邏輯下,和平是否公正并不重要,關鍵是如何讓美國看上去“贏了”。為此,他甚至愿意犧牲烏克蘭的部分利益,換取普京在某些象征性問題上的讓步;他也可能向歐洲盟友施壓,要求其接受美俄之間的“協議”結果。
然而,烏克蘭及其歐洲盟友對任何涉及領土讓步的協議均持強硬態度,美國國內政治壓力也限制了特朗普的回旋空間。俄羅斯則利用軍事優勢和外交主動性,試圖將談判拉回以美俄為主導的軌道,排除烏克蘭及歐洲的干擾。
從俄羅斯方面看,普京對于“交易”的興趣不在于形式上的協議,而在于實質上的“勝利”:烏克蘭被迫接受其設定的條件,西方承認其在烏行動的“合理性”,乃至對俄羅斯解除部分制裁。在普京看來,這不僅有助于提振國內士氣,更有利于打擊西方主導的“全球主義秩序”。在俄方看來,特朗普更可能成為“可交易”的對象,因為他較拜登更少道義包袱,也更重視現實利益。
美俄雙方的博弈呈現出微妙平衡。一方面,雙方均不愿看到沖突全面升級,特朗普威脅對俄實施更嚴厲制裁,俄羅斯則以軍事攻勢作為回應籌碼;另一方面,雙方在核心問題上互不妥協,導致談判陷入僵局。正如俄羅斯國家研究型高等經濟大學世界經濟與國際政治學院院長阿納斯塔西婭·利哈喬娃在俄羅斯《概況》雜志網站撰文分析的,所謂美俄關系的“蜜月”缺乏現實基礎,軍事、經濟、意識形態領域的結構性矛盾決定了雙方難以重回深度合作。
在這場美俄的“交易劇”中,烏克蘭的聲音被日漸邊緣化。其主權、安全和發展權正被當作大國間“討價還價”的籌碼。從特朗普的方案到普京的底線,沒有哪一方真正把烏克蘭人民的長遠利益放在首位。
這暴露了一個令人警醒的現實:所謂西方民主制度的“價值同盟”,在關鍵時刻往往優先考慮本國政治需要,而非真正的道義責任。當歐洲對烏克蘭的援助顯現疲態,美國更傾向以最低成本“脫身”時,烏克蘭的命運就變得愈發不可控。
美俄關系的困境與出路
美俄關系的復雜性源于雙方在全球秩序中的角色定位。美國以維護其全球霸權為目標,將俄羅斯視為主要戰略競爭對手,通過北約擴張和制裁政策對其進行遏制。俄羅斯則以維護國家安全和地區影響力為優先,尋求打破西方主導的單極格局。俄烏沖突進一步加劇了雙方的戰略對立,克里米亞和烏東地區的歸屬問題成為難以逾越的紅線。
經濟領域同樣是美俄關系的重要制約因素。特朗普政府有意通過經濟合作緩解對俄制裁,但美俄貿易額在全球經濟中的占比微乎其微,雙方缺乏深厚的經濟互補性。
此外,意識形態的分歧進一步加深了美俄之間的裂痕。美國推崇的“自由民主”模式與俄羅斯強調的“主權民主”理念格格不入,雙方在全球治理、文化交流等領域缺乏共識。這種全方位的對立使得美俄關系難以實現根本性改善。
展望未來,美俄關系及俄烏沖突的走向可能呈現以下幾種情景:
一是維持現狀,沖突低強度延續。若美俄無法在核心問題上達成一致,俄烏沖突可能進入“凍結”狀態,類似冷戰時期的局部對峙。俄羅斯將繼續鞏固在烏東地區的控制,美國則通過經濟制裁和軍事援助維持對烏克蘭的支持。
二是有限妥協,短期停火達成。在內外壓力下,特朗普可能推動美俄達成臨時協議,促成俄烏停火。然而,這種停火協議可能僅限于戰術性安排,難以解決領土和安全保障等根本性問題。協議的脆弱性意味著沖突隨時可能重燃。
三是局勢失控,沖突全面升級。若談判徹底破裂,俄羅斯可能加大軍事攻勢,試圖通過戰場勝利迫使烏克蘭妥協。美國則可能面臨是否進一步介入的抉擇。這種情景將對全球安全構成重大威脅,增加大國直接沖突的風險。
無論哪種情景,和平的實現都需要各方摒棄零和思維,真正以對話取代對抗。中國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議,為解決俄烏沖突提供了重要啟示。
當前,美俄之間的“互動”仍充滿變數。所謂“和解信號”更多體現的是戰略博弈中的階段性調整,而非根本性的態度轉變。烏克蘭危機的走向,也不取決于某一位政治人物的一時意愿,而取決于國際社會能否真正凝聚合力、形成共識。
美俄關系能否“峰回路轉”,抑或僅是“點到為止”,取決于雙方能否超越冷戰思維,真正以全球和平為己任。世界需要和平者,而不是操盤者;需要共贏者,而不是下注者。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