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開峻。
近日,國際輿論場掀起“陣風神話破滅”的喧囂,原來是巴基斯坦軍方宣稱擊落印度6架戰機。如果將印度空軍的失利簡單歸咎于法國陣風戰機性能不行,是不是有點武斷和想當然了,說“陣風”不行,無異于混淆因果。巴鐵粉也不要得意太早,我要給你們潑瓢冷水,這場印巴空戰,其勝敗的本質,是印度長期存在的戰術短板與巴基斯坦戰斗力升級的碰撞,而非四代半戰機性能不行。再好的武器,手持者技術不到位,也是要打折扣的。是這個理吧。
陣風戰機雄姿
陣風戰機起飛瞬間
第一,陣風戰機是被低估的“全能戰士”
“陣風戰機”有多牛?作為歐洲“三雄”之一,其設計理念是基于多用途作戰能力,應付空戰、對地打擊、核威懾、航母起降等。據資料,F3型陣風配備SPECTRA電子戰系統,可同時追蹤數百個目標,并搭載射程150公里的“流星”導彈與射程500公里的“斯卡普”巡航導彈,根據民間軍事發燒友說,陣風戰機綜合性能位居四代半戰機前列。這樣的實力怎么就被擊落了呢?還不是印度空軍太拉垮了!
當然陣風戰機也有缺陷的,如隱身能力、實際載彈量與有限等,世界上哪有完美的作品,都是將有缺點的東西玩到極致而已。陣風戰機的模塊化設計和先進航電仍使其成為印度空軍現役最強裝備。法國達索公司甚至自豪宣稱:“陣風能完成五代機70%的任務。”
第二,印度空軍的“人禍”大于“機患”
印度空軍的首戰潰敗,根源在于戰術規劃與人員素質的雙重缺陷:
一是戰術僵化:記得2019年空襲巴基斯坦時候,印軍幻影-2000投擲的SPICE-2000炸彈偏離目標150米,僅炸毀些樹木;據說,此次沖突中,印軍預警機與電子對抗體系未能有效支援陣風編隊,暴露協同作戰能力不足。戰機作戰是需要地面系統聯合作戰的。個人逞能是絕對不行的。
二是訓練不足:印度空軍事故率常年高居全球前列,據新聞消息,僅2025年前4個月便墜毀3架戰機,暴露出維護與飛行員訓練的嚴重漏洞。
三是戰略誤判:印軍迷信“裝備代差”,忽視體系對抗。莫迪整天買買買,只有世界上先進武器,都想買回來,但是武器持有者的訓練始終跟不上。陣風戰機雖強,但缺乏預警機、數據鏈與防空系統的深度整合和配合,單機性能難以彌補整體短板。這是個事實。
第三,巴基斯坦以小博大的“不對稱優勢”
巴空軍的勝利,也不是偶然,國家小,憂患意識比較濃,積極訓練,采購的武器始終處于訓練之下。
筆者打聽來的消息絕對可靠!
巴方的首戰勝利是戰術創新與裝備升級的成果:
一是預警體系升級:引進中國“梟龍”Block3與殲-10CE,搭配ZDK-03預警機,形成“AESA雷達+霹靂-15E導彈”組合,射程壓制印度“流星”導彈。
二是戰術克制:巴方嚴格遵循“防御性攔截”原則,利用地形與電子干擾誘使印軍深入,再以伏擊戰術反制。
三是防空網絡強化:部署中國FD-2000防空系統,形成“遠程預警+中程攔截+近程補射”的三層防御網,大幅壓縮印軍突防空間。
第四,誰才是真正的“輸家”?
可以肯定地說,法國絕非敗者。不要被自媒體帶偏了。
陣風戰機在世界上頗受好評的,在埃及、卡塔爾等國的實戰表現證明其可靠性,印度采購的36架陣風單價超2.4億美元,但是印度的后勤維護與戰術體系脫節,未能發揮應有戰力,不能因此而否定陣風戰機。
巴基斯坦采購的大多是龍之國裝備,如梟龍、殲-10CE等,他們積極訓練,磨煉戰術,凸顯現代戰爭中體系效能>單一裝備的真理。他們的勝利是多因素的,絕非是武器的原因,也不要意淫龍之國的武器有多牛逼,根據事實來判斷,再看以后的實戰就好。事實是:若印度繼續沉迷采購高性能武器,實行“武器堆砌”,忽視戰術革新與人員培養,即便擁有五代機,仍難逃“先進裝備,落后戰力”的困局。
法國軍工的聲譽,絕不會因一次局部沖突的失利受損——真正的輸家,永遠是那些將裝備視為“萬能藥”的國家。
空戰勝負從不由單一因素決定。陣風戰機的“敗績”,實為印度空軍結構性缺陷的縮影;而巴基斯坦的逆襲,則為全球中小國家提供了“以智取勝”的經典范本。
當然,陣風戰機或梟龍戰機再強,也是殺人的武器,有啥可自豪的。
巴基斯坦的梟龍戰機
巴基斯坦的梟龍戰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